楊延昭軼事典故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后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小說中為楊業六子),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楊延昭軼事典故,希望對你有用!
楊延昭軼事典故之六郎由來
有說法是,唐宋時期流行行第稱呼,或按同一祖父,或按同一曾祖內,同輩中按年齡排行。例如范純粹為范仲淹第四子,但排行第五,所謂人稱"范五丈(丈:唐宋士大夫尊稱)"。所以,楊延昭雖為楊業長子,但在大排行中降為第六。又說他在邊防二十余年,遼軍畏怕他,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軼事典故之抗遼傳說
相傳,南皮縣鳳翔鄉萬牛張村為楊六郎擺牦牛陣之處。北宋時期,遼兵屢犯邊境,楊六郎奉旨抵御。為巧妙消滅來犯之敵,楊六郎密遣人收買牦牛萬余頭,以草人腹裝飼料,穿戴遼兵服裝,誘牛以角所綁之刀挑開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訓練百余日,眾牛見穿北兵服裝者便猛用角挑,如是(此)習之如故。楊六郎見訓練成熟,便下令將牛餓三天三夜。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將萬牛放出,牦牛沖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從此,此地得名牦牛陣。后因村中多居張姓,1951年改為"萬牛張"。1958年,興修水利時,曾在村前挖出喂牛的石槽,鍋臺、飲牛大缸等物。
楊延昭的人物生平
委以重任
楊延昭幼時沉默寡言,兒童時喜歡多做軍陣之類的游戲。楊業曾經說:"這個兒子像我。"楊業每次出征,一定讓他跟隨軍中。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3年),楊延昭被補選為供奉官。楊業領兵進攻應、朔二州時,楊延昭擔任該軍的先鋒,奮戰于朔州城下,被亂箭射穿手臂,卻越戰越勇。朝廷派他以崇儀副使職外任景州知州。當時長江、淮河一帶受災歉收,朝廷任命他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又改任崇儀使,知定遠軍,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委以重任如同京師的使者。
敗遼寬罪
咸平二年(999年)冬,遼軍騷擾邊疆,楊延昭當時在遂城。城小而無準備,遼軍攻城又很急,合圍攻城數日。遼圣宗的母親蕭太后督促指揮作戰,宋軍人人自危很害怕,楊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壯登上城上的矮墻,給予兵甲器械使之守護城墻。正好天氣十分寒冷,取水潑灑城墻,天明,水全結成了冰,堅硬光滑,敵人不能爬上來。遼軍于是瓦解退去,宋軍繳獲敵人丟下的兵器很多。楊延昭以戰功升任莫州刺史。當時宋真宗駐軍大名,傅潛握重兵停留在中山。楊延昭與楊嗣、石普多次請求增加兵力去作戰,傅潛都不答應。等到傅潛獲罪,宋真宗召楊延昭前往皇上的行營處,他都能回答皇上詢問的邊疆要務,宋真宗十分高興,指著他對諸王說:"楊延昭的父親楊業是前朝的名將,楊延昭統率軍隊保護邊塞,有他父親的遺風,很值得嘉獎。"宋真宗豐厚地賞賜他,仍令他還任。
咸平三年(1000年)冬,遼軍南下入侵宋境,楊延昭把精兵埋伏在羊山(在今河北徐水西50里,今稱"楊山")西邊,從北面乘敵不備襲擊遼軍,邊戰邊退。等退到西山,宋伏兵發起攻擊,遼軍大敗,俘虜遼軍將領,用匣子裝著敵將首級獻上報功。楊延昭進升本州團練使,與保州楊嗣一起受命。宋真宗對宰相說:"楊嗣與楊延昭,一同在遙遠的外地任職,以忠心勇猛親身效命國家。朝廷中妒忌他們的人眾多,我盡力為他們庇護,才至于此。"
咸平五年(1002年),遼軍進攻保州,楊延昭與楊嗣率領宋軍前往救援,宋軍尚未擺成陣列,就被遼軍襲擊,宋軍損失較多,朝廷命李繼宣、王汀代還,將要治他們的罪。宋真宗說:"楊嗣這些人向來以勇猛聞名,將來可獲得他們的效力。"隨即寬宥了他們。咸平六年(1003年)夏,遼軍又進攻望都,李繼宣逗留不敢上前,獲罪被削去官職。朝廷又起用楊延昭任都巡檢使。當時正謀劃秋天御敵的策略,宋真宗詔令楊延嗣和楊延昭分條列出利弊上奏,又調楊延昭任寧邊軍部署。
增兵御敵
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詔令增加楊延昭的軍隊達到一萬人,如果遼國騎兵入侵,就屯軍于靜安軍的東邊。命令莫州部署石普屯軍于馬村西邊用以保護屯田。切斷黑盧口、萬年橋敵人騎兵奔擊的道路,仍會集各路軍隊互為掎角追襲敵軍,令魏能、張凝、田敏用奇兵牽制敵軍。當時王超任都部署,聽任事不隸屬之。楊延昭進言說:"契丹駐軍澶淵,距北邊境千里,人馬都很疲乏,雖兵眾但易被擊敗,凡是搶劫掠奪的物品,都放在馬上。希望誡勉諸路軍,扼守各自的險要道路,敵兵就可殲滅在此,那么幽、易數州就可襲擊而奪取。"上奏皇帝而沒答復。楊延昭于是率兵直抵遼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廣靈西南),俘獲敵人甚多。
受蒙告誡
等到與遼國議和時,宋真宗選守衛邊境各州的官員,親筆錄用給宰相看,任命楊延昭為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景德二年(1005年),追敘楊延昭守邊御敵的功勞,升任他為保州防御使,不久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屯所九年,不通曉吏事,軍中的文書和訴狀,常派小軍官周正處理,深為周正所蒙騙,周正借機為奸作惡。宋真宗知道此事,斥責周正,令回兵營,而后以此事告誡楊延昭。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楊延昭的人物評價
楊延昭智勇善戰,他把所得的賞賜都用來慰勞軍隊,未嘗問及家事。他進出的排場像小軍官一樣,他號令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敵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戰獲勝報捷,把功勞歸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為他效力。他在邊防二十余年,遼軍畏怕他,稱他為楊六郎(雖然他是長子)。到他去世時,宋真宗嘆息、悼念他,派宦官護送靈柩回他的家鄉,河朔一帶人看到他的靈柩大都痛哭。朝廷錄用他的三個兒子為官。對他的親隨、門客也都量材選擇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