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陳獨秀介紹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陳獨秀介紹,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陳獨秀介紹:
在中國現代史上,陳獨秀是以新文化運動的始作俑者、“五四運動總司令”和中共第一任而著稱于世的。由于這些光環過于耀眼,淹沒了他的其它光芒:清末老資格的暗殺成員、書法大家,以及對中國文字音韻之學有著很深造詣并有多種著述傳世的國學大家。
老資格的暗殺成員
19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正陽門車站軍警林立,崗哨密布。慈禧太后欽派的五大臣: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帶著大量的仆從與侍衛登上了火車包廂。五大臣將轉滬出洋考察西方國家的憲政。年僅27歲的革命黨人吳樾深恨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從亂紛紛的送行人群中擠上了五大臣的包廂,謀炸出洋五大臣,事敗,壯烈犧牲。
幾天后,在安徽公學教書的陳獨秀聽到北京火車站有人刺殺五大臣未遂,刺殺者當場身亡的傳聞后,大吃一驚。他立即想到了好友吳樾。陳獨秀隨即以隱語致書在保定高等學堂讀書的張嘯岑:“北京店事,想是吳先生主張開措,關于吳兄一切,務詳告。”急切惦念之情,躍然紙上。
不幾日,張嘯岑即給陳獨秀寄來吳樾的兩部遺著:《暗殺時代自序》和《意見書》。張嘯岑還傳來了烈士赴難前曾留下的遺言:“若遇難,將上述書轉交楊篤生或陳仲甫。”看著烈士遺物,回憶起吳樾的音容笑貌,從不輕易落淚的陳獨秀淚如泉涌。悲憤難抑的他在《甲寅雜志》一卷四號上盛贊吳樾是“有道德、有誠意、有犧牲的精神,由純粹之愛國心而主張革命”的人,并將《意見書》節錄刊載于《安徽俗話報》,使吳樾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以此來悼念亡友。
數月后,陳獨秀思及吳樾,又愴然吟出《存歿六絕句》:“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俠龍眠有老親;仗劍遠游千里外,碎身直搗虎狼秦。……”
伯先和孟俠都是陳獨秀的朋友,后者指的就是吳樾。在詩中,陳獨秀明確地將吳樾比作荊軻。陳獨秀懷念吳樾的詩句,是一個刺客為另一個刺客寫下的悼詞。事實上,陳獨秀和吳樾屬于同一個暗殺團體,吳樾的暗殺行動,陳獨秀也參與了策劃。吳樾臨行前,曾與趙聲、陳獨秀密計于蕪湖科學圖書社小樓上。當時吳越走后,陳獨秀還動情地書寫了一副對聯:“推倒一時豪杰,擴拓萬古心胸”。
盡管陳獨秀從來沒有親自實施過暗殺行動,但他在暗殺團體中的資歷要比吳樾老得多。在那個時代,不獨是陳獨秀,很多后來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也都曾經是狂熱地擁護過暗殺。蔡元培、章士釗、魯迅、劉思復等人都有過一段熱衷于試驗炸彈、準備暗殺的經歷。
篆、隸、楷、行、草無一不精的書法大家
陳獨秀少年時代就熱衷詩學,能不遺一字地背誦杜詩全集,令人嘆服。他一生詩作甚豐,詩學甚高。詩書不分家,他還是一代書法大家。陳獨秀的傳世翰墨,以書札、詩稿為多,其中大多為率性而作的狂放大草書,銅板鐵琶,大江東去。他的字線條灑脫、流暢,行筆不拘,行、草、篆、隸皆能達信筆揮灑,并臻妙境,體現著難得的藝術個性和濃郁的文人氣息。我們黨早期的《向導》周報的報名,就是陳獨秀所題,其書清秀中透出英氣,外秀內剛。
對書法,陳獨秀也有一套理論:他認為寫字如作畫一樣,既要有天分,也要有功夫;功夫鍛煉內勁,天分表現外秀。字要能達內勁外秀,那就有點樣子了,即所謂“中看”了。
陳獨秀曾兩次批評沈尹默書法,被傳為書法史上的佳話,從中也可見陳獨秀對書法理解之深。關于書藝陳獨秀曾經論述到: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為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即刻意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作隸宜勤學古,始能免俗。他評論沈尹默的書法其俗在骨,被沈尹默認為是藥石之言。沈尹默謹記陳獨秀之警醒,潛下心來,從執筆改起,終悟筆法,成為一代書法大師。
音韻學、文字學大家
我國當代卓越的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藝術家王森然先生曾這樣評價恩師陳獨秀:“先生書無不讀,精通日文、法文,更精通英文、拉丁文。故其學,術無不精;其文,理無不透;雄辯滔滔,長于言才,無論任何問題,研究之,均能深入;解決之,計劃周詳;茍能專門致力于理論學術,當代名家,實無其匹。”
陳獨秀在音韻學和文字學的造詣很深,他在這方面的著作,連錢玄同以及后來新華字典編纂者魏建功這些音韻大家都對之欽佩有加。陳獨秀38歲時,蔡元培剛一發布他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的任命,教師中的守舊派反對說:“陳先生只會寫幾篇策論式的時文,并無真才實學,到北大任教尚嫌不夠,更不要說出長文科了。”蔡元培馬上站出來反駁說:“仲甫先生精通訓詁音韻,過去連太炎先生也把他視為畏友,怎么能說沒有真才實學。”可見陳獨秀精通訓詁音韻早在國學大師中聞名,難怪他二十幾歲被譽為“皖城名士”。
陳獨秀從1910年起,就在《國粹學報》上連續發表《說文引申義考》;1913年完稿、1925年出版的《字義類例》,也是其力作。后于1928年寫成《中國拼音文字草案》,1937年又發表《實庵字說》、《荀子韻表及考釋》,并于1940年完成《小學識字教本》。
《小學識字教本》是陳獨秀晚年傾主要精力、歷經數載、最見功力的絕筆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學術著作。其從字面上看來容易誤解為一本粗淺的兒童識字課本,其實是一本語言學方面的學術專著,我國歷來所謂“小學”,就是研究文字的學問。該著作解釋了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的形音義及其孳乳衍生的規律,突破了《說文解字》和段玉裁注的束縛,除了征引古代文獻,還大量引用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古璽、貨幣、陶瓦等古文字材料,并聯系現代方言口語,以探求文字之本義,及詞匯中的同源關系,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陳獨秀的生平簡介:
1896年,陳獨秀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
1903年7月,陳獨秀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日報》。
1904年初,他在安慶創辦《安徽俗話報》后編輯部遷至蕪湖,宣傳革命思想。
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
1907年,他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后轉入早稻田大學。
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
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出獄后于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來源于家鄉的獨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并主編《青年雜志》,1916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
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
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
1919年五四運動后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后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時期,他多次獨自、或與少數同志聯名反對共產國際領導層發出的一些明顯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蘇共和共產國際當權派的政治彈壓。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陳獨秀成為共產國際斯大林主義路線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
1929年11月,因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中共左翼反對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
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于8月出獄,先后住在武漢、重慶,最后長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慶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歲。
陳獨秀的政治觀點:
1.民主主義是“超時代”、“超階級”的,是“每個時代被壓迫的大眾反對少數特權階層的旗幟”;“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其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實施的范圍有廣狹而已”。未來世界,將實現“無產階級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會主義是很長的歷史階段,根本目標是發展經濟,使最大多數人民幸福。建設社會主義要吸收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不能馬上廢除私有制,初期允許多種經濟成分,而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
3.肯定“前期”蘇俄,否定“后期”蘇俄。斯大林在蘇俄的恐怖專政,是蘇俄制度造成而非個人品質問題;“任何獨裁制度和殘暴、蒙蔽、欺騙、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離的”。沒有民主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的社會主義,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權絕不能創造社會主義,蘇聯早已不是社會主義。
4.世界大戰中不能引發革命,殖民地不能獲得解放獨立。“此次若是德、俄勝利了,人類將更加黑暗至少半個世紀,若勝利屬于英、法、美,保持了資產階級民主,我們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貪污,有可能恢復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勝利屬于德、意、日,我們必然淪陷為殖民地”。
5.放棄對列寧主義、托洛茨基主義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