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著名詩人蘇軾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著名詩人蘇軾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政治家、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與歐陽修合稱“歐蘇”,與辛棄疾合稱“蘇辛”。與黃庭堅的并稱“蘇黃”,與陸游并稱“蘇陸”。后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圣”等。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
1057年(嘉佑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與王安石發生不快,被罷免官職。《飲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清人敬稱說:“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生平年表:
1036年景佑三年十一月十九蘇軾降生
1054年娶王弗
1057年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舉家前往京都
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任鳳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職史館
1065年妻喪
1066年父喪;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后執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執政(1100)
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釣臺鄉上瑞里。
蘇軾的故事:
蘇軾是個悲劇人物。他重氣節、有志向。博通經史,關心時事,以圖強國。21歲那年中進士,沒想到剛剛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場沒完沒了的政治風波之中。
蘇軾做主簿、簽判一類地方官的時候,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蘇軾反對“新法”。他寫了幾篇文章如《商鞅論》、《擬進士廷試策》,或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或是借題發揮,旁敲側擊,而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中則是公開的全面攻擊了。
王安石是敬重蘇軾的,認為蘇軾“乃當今奇才”。雖然,蘇軾和他政見不同,但王安石畢竟是王安石,他和蘇軾的交情依舊。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一些新王安石的人不停地在打蘇軾的小報告,在王安石的耳邊添油加醋地“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三人成虎”,王安石便也有些相信了。待皇上問“可用蘇軾時”,王安石說:“如果要推行新法,就不能重用蘇軾”。蘇軾呢,也感到京城難呆,便再三請求外調。之后幾年,他做過通判杭州、密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待王安石罷相,追求高官厚祿的投機者越來越多地混入變法派。嚴肅的政治斗爭部分地變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傾扎和報復。蘇軾成了其中的不幸者。諫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諷刺新法的詩句,加以彈劾,他被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過了七年,司馬光等舊黨上臺,蘇軾雖未能完全消除對王安石變法運動的敵意,但又不滿于司馬光舊黨集團的倒行逆施、舊黨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個王安石,他在舊黨中也無法容身,于是又請外調。到宋哲宗執政、新黨再度上臺,蘇軾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難過,一貶再貶,從惠州直到遙遠偏僻的海南島,后死在遇赦北歸的途中。
蘇軾的過錯:一是在于他敢講真話,他自稱“言必中當世之過”,說自己作文“皆欲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濟世之實用”。他欽慕屈原、諸葛亮那樣經世濟時的人物,想做一個風節凜然、敢作敢為的儒者;二是小人作怪。蘇軾才華過人,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眾必非之”。他對王安石有意見,對司馬光有看法,那些伺空獻媚取悅,以謀榮升的小人們看得清清楚楚。等到時機已到,或說蘇軾非議新法、譏蔑王安石,或說蘇軾不滿舊黨,痛罵司馬光等等。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人向皇上反映道:“蘇軾四年前護送父親靈柩回川妄冒公差,往還以舟載物,販賣私鹽”,皇信將疑,命人查辦,均無所得時,轟動一時的“蘇案”才算了結。可惜,蘇軾無辜蒙冤,閉門待罪,心有怨氣而無可奈何。
蘇軾才高德重,卻不善走“鋼絲”,那樣為求活而求活,對他來說很難活著,就算勉強活著,也會活得很苦、很累、很不值得。
生命,有相同的開端和相同的歸宿,不盡相同的是生命的過程。這其中,有崇高、有偉大、有卑劣、有渺少……
蘇軾的故事:“討茶”悟讀書
相傳,北宋年間,蘇軾因誹謗朝政被貶到汝州,任團練使。初到汝州,看到這里到處窮山惡水,蘇軾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員,經常閉門謝客。
一日,他在衙門里覺得悶,便獨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夢山。踏著兩山夾峙樹林生的林間小徑過了紫邏口,穿過水流嘩嘩的汝河橋,隨著熙熙攘攘笑語喧嘩的滾滾人流,蘇軾走到云夢山下。只見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鐘樓巍巍桃角飛檐,寶塔俏麗,屹立寺中,在綠樹掩映下,云夢寺深藏不露,古樸靜雅。蘇軾頓時悟道,這樣一個人間仙境,又是鬼谷講學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訪出來,也算是一個他鄉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銀樹枝當拐杖,化裝成一個土老冒兒走進寺院。這時已近中午,睛空萬里,驕陽似火,蘇軾走了半日口喝難耐,便走在寺內討口茶喝。他看見寺內一個小和尚手拿雞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給香案掃塵,蘇軾忽發異想,先試試這云夢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內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嗎?于是,他大大洋洋踱進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還沒顧上說口渴,誰知那小和尚一看見他,忙停下手里活計,雙手一合施一禮說:“阿彌佗佛,請施主暫在殿內消汗,貧僧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給施主送上您點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蘇軾坐在香案前驚得目瞪口呆。一會兒,一壺泡得濃香撲鼻的杜仲茶獻了上來,蘇軾靜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蘇軾還敢去和云夢高僧高談闊論嗎?他頓時泄了氣,喝完茶以后,他連身份也沒敢亮出來,忙匆匆隨著進香的人流去觀黨云夢仙境,然后便直出云夢山去了。
蘇軾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氣,難道這汝州還真是個藏龍臥虎之地,還真有文比孔丘、武賽子龍的能人,他遍覽群書熟知云夢古今,又搜腸刮肚擬出《詠云夢》詩八道,便再赴云夢山想與云夢僧一決高低。
這天,蘇軾穿戴整齊官袍官衣,領著大小隨從12人,前夾后擁又赴云夢山。走到寺院門前,只見一座云夢寺張燈結彩,十幾個僧人分列寺門兩旁,兩幅長幡由兩個小僧人舉著列在隊前,蘇軾抬頭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學士游云夢鬼谷生輝,
練使賦佳作汝河增光。”
蘇軾大吃一驚,急步上前與云夢眾僧一陣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見殿內一張八仙桌上擺著十二只茶杯,還為他另備一張香案,放著文房四寶,很明顯,云夢寺早有準備等待他來揮筆賦詩呢?
蘇軾十分吃驚,當云夢寺主持請蘇軾揮毫命筆的時候,蘇軾一定要讓云夢僧說出他們神算的奧秘,小和尚笑著說:“那天你手柱拐杖為木,風塵仆仆為土,就是一個仁字;你頭頂草帽,兩手甩開,兩腿夾杖巍巍而立不是一個“茶”字嗎?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蘇軾說:“那么今天呢?”
云夢寺主持說:“今天知曉你要登云夢山就更沒有什么秘密了。云夢山之顛有御藥園,御藥園上有觀天臺,在臺上天尚可觀,練使官樣打扮而來,我遠遠已從觀天鏡里看見了你,并且山上早有傳聞,蘇學士榮任汝州團練使,我們自然應有所準備,為練使接風了。”
蘇軾聞聽后驚愕不已,他想,自己飽讀詩書,在當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夢山里竟被一個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觀天臺窺視知我要來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對我這么了解,早有所備不得不使蘇軾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蘇軾頓時詩興大發,揮筆寫道:“汝河河清清,云夢夢長長,鬼谷谷淵淵,古今難思量!”
從此以后,蘇軾知道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學問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讀萬卷書,認真做學問,寫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蘇軾的故事:蘇東坡與王安石
說到蘇東坡的敵人,最難措辭的莫過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實上又絕對無法回避王安石,因為兩人不但分屬兩個政治營壘,而且彼此之間還有糾纏不清的私人恩怨。
蘇東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舊黨爭,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他敬愛的朝中元老、他的親朋好友,幾乎無一不是站在舊黨一邊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蘇東坡本人的政治觀念與王安石的新法南轅北轍,他的學術思想也與新學格格不入,忠鯁讜直的他不可能違心地對方興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勢必要成為新黨的政敵,也勢必要與新黨黨魁王安石發生沖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歲的蘇東坡參加制舉,王安石以知制誥的身份出任考官。蘇東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對朝政的看法,許多觀點正好與王安石兩年前向仁宗所上的萬言書截然相反。眾考官都欣賞蘇東坡的“文義燦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卻斥責蘇東坡之文“全類戰國文章”。王安石隨后還在任蘇東坡為福昌縣主簿的制文中說:“夫士之強學贍辭,必知要然后不違于道。擇爾所聞,而守之以要,則將無施而不稱矣,可不勉哉!”雖是代朝廷立言,但也顯示了他本人對蘇東坡的不滿之意。
蘇洵與王安石素不相協,嘉祐年間蘇洵以文章名動京師,王安石卻未有一言褒獎。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吊唁,蘇洵獨不前往。蘇洵還寫了《辨奸論》暗刺王安石矯飾反常、不近人情的舉止,并預言他必將禍害天下。七年以后,呂誨上疏彈劾王安石,說他“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外示樸野,中藏巧詐”,并斷言:“誤天下蒼生者必是人也!”呂誨的話與《辨奸論》如出一轍,可見蘇洵事實上是代表舊黨發出了攻擊王安石的第一聲。蘇東坡對其父寫《辨奸論》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有些話說得太過分。蘇東坡對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贊賞,曾稱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中寫得最好的。
但是蘇東坡對王安石好為大言詭論的行為非常不滿,曾在祭劉敞的祭文中予以譏刺。王安石則把蘇東坡視為隱然的強敵,必欲把他驅逐出朝廷而后快。熙寧二年(1069年),蘇東坡上疏論貢舉之法不當輕改,神宗非常重視,當天就予接見,然后又想讓蘇東坡修中書條例,王安石卻竭力阻攔,并力薦呂惠卿。同年,蘇東坡為國子監舉人考官,策題以歷史上君主獨斷或興或亡之事為問,王安石大為不悅。神宗又想讓蘇東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卻說蘇東坡不是“可獎之人”。神宗說蘇東坡文學出眾,為人亦平靜,司馬光、韓維等大臣都稱道之。王安石回答說東坡是“邪險之人”,還說三年前蘇東坡遭父喪時,韓琦等贈送賻金不受,卻利用運喪的官船販賣蘇木入蜀,還說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蘇東坡雖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當個通判,不可大用。
蘇東坡與佛印的幽默故事:
蘇東坡性喜交朋結友,自謂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兒妓女,無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廣泛結交和尚道士,特別是與佛印禪師,極為友好,你來我往,親密無間,留下許多軼事趣聞。
佛印禪師,自幼飽讀經史,博學多才。熙寧年間,因準備參加禮部考試,始前來京師暫住。那時,東坡在直史館任職,佛印慕名來訪,受到禮遇。他們一見如故,互相敬重,又經常一起論文賦詩,遂成了莫逆之交。
為了一飽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東坡上樊樓品茗。談笑間,東坡悄悄告訴佛印:"最近,皇上因見天時亢旱,要在大相國寺設齋求雨,命愚兄寫作《祈雨齋文》,充當主齋行禮官,協助操辦一切。"佛印聽了很高興,說:"請兄長設法帶小弟進去觀禮,一睹御駕龍顏,開開眼界,不知可否?"東坡明知此事不好辦,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難卻,便耳語說:"足下想去,也未嘗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樣,在齋壇上執役,待圣駕臨幸時,便可看個夠。"佛印為了一飽眼福,滿口贊成,東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這大相國寺,殿宇宏大,氣勢雄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羅漢殿、藏經樓,一座座莊嚴壯麗的建筑,依次巍峙。兩邊還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和16丈高的磚砌樓閣式琉璃塔。當時,定為皇家寺院,共有禪院64座,銅鑄羅漢五百尊,還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巨像。該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舉行祈雨典禮那天,五鼓鳴鐘聚眾,各路高僧登壇誦經作法,祈求甘雨,以救萬民。其時香煙繚繞,燈燭輝煌,幡幢五彩飄揚,樂器八音嘹亮。忽傳御駕已到,慌得佛印面熱心跳。過了好一會才心神稍定,來到大雄寶殿,雜于侍者當中,添香剪燭。
再說那神宗皇帝,坐著龍鳳轎子,在執宰大臣的簇擁下,出了宣德門,經過御道,來到大相國寺。東坡和眾僧列隊跪接,迎入大殿。禮畢,駕臨藏經樓休憩,佛印獻上香茶。
原來佛印因大殿行禮之時,擁擁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當獻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與眾不同。神宗接過香茶,因見佛印生得身材碩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氣宇不凡,心中詫異,隨口問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幾年了?"佛印開始一怔,隨后急中生智,叩頭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覺老,饒州?今江西省波陽縣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鎮人,是新來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無量。"神宗見他聰明伶俐,捋捋長髯說:"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曉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讀書,素喜禮佛聽禪。佛學經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這樣,朕賜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領,金缽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繳納一定的錢,由政府頒發的憑證,就在御前披剃為僧吧?"若是個真侍者,今日得了許多賞賜,豈不是千古奇逢,歡喜萬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應試,他的才華和東坡不相上下,實指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難違,怎么敢說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為僧?即使心中萬分不樂,不過一時之間,出于無奈,也只得假戲真做,叩頭謝恩。
當下住持引佛印重來正殿,拜過如來佛祖,再帶到御前,給他剃去頭發,披上袈裟。頃刻間,佛印便由一名鄉貢?明清以后稱作"舉人"成為一個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頗后悔,不該為一飽眼福而出了家,功名無望。東坡也完全沒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閑話,竟連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實在很不是滋味。不過事已如此,后悔也沒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勸慰一番。
從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的承天寺,廬山的開先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的焦山寺出家。經過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為潤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時,又不忘刻意做詩,終于成為江南一代著名的詩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