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充饑的主人公是誰
畫餅充饑,中國成語之一。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盧毓傳》,“畫餅充饑”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特別是用來欺騙別人。那么畫餅充饑的主人公是誰?
歷史典故
“畫餅充饑”和另一句成語“望梅止渴”,不但含義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對仗工整。更有一點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畫餅充饑”這句話卻出于曹操的孫子曹睿。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后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饑”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后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以不切實際的空想來滿足自己。
相關人物
盧毓(183年-257年),字子家,涿郡涿縣(河北省涿縣)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末著名經學家、政治家盧植的幼子。盧毓侍奉了從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負責人才的評價和舉薦,曾向曹叡建議制定考課法。
延伸閱讀
話說,乾隆皇帝早朝已罷,群臣紛紛散去,乾隆獨把劉庸留下,對他說:“今日無事,我想和劉愛卿到正陽門以觀街景。”君臣說罷,換了朝服,輕裝簡從,登上了正陽門。時值初秋,天高云淡,鴿鈴陣陣,不遠處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計上心來:“劉愛卿,聽說你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你看看下邊的人,來來去去,你能數得過來有多少人嗎?”劉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來去人雖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須問道:“哪二字?”劉庸答:“名利。”乾隆聽罷,撫掌笑道:“愛卿可比齊之宴嬰也!”
這個故事雖然是傳說,但它卻說明了:人的生存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因此劉庸把熙熙攘攘的人群歸納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這種見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歷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陶淵明了。東晉時代的陶淵明雖然詩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僅是個蓬澤縣的小縣令。一日,他正在讀書,有人通知他:上級到蓬澤縣視察,請他去迎候。陶淵明久聞這位上司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著便服去迎候。縣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須穿朝服。”陶淵明聞之,勃然變色,嘴里嘟嘟囔囔地說:“哪有那么多的繁文縟節?為了這五斗米的官俸,還得伺候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棄官回鄉,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哉安閑的生活。過了一段時間,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沒有做官的經歷,意味著我沒有了生活的來源,家無斗室可居,外無富有之親眷,而自己手無縛雞之力,肩無挑擔之能,飯從何來?衣從何來?窮困潦倒,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嗎?
有知識的人,尤其是詩人都富于幻想,現實中的生活:戰亂、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淵明,明白了他原來的想法和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為了補救、為了給善良的人們帶來一些希望,他創作了那篇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之聲相聞、百姓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來,長誦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辭華美,而是還因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夢境當中追求的生活。當然,這種烏托邦式的想象和‘畫餅充饑’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只能起到精神醫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