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的編寫過程介紹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晉書的編寫過程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晉書的編寫過程介紹
唐太宗重視修史,中國自唐代開始設館修史,《晉書》是其中的第一部。“二十五史”有六部史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是在唐太宗時期修成的。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晉史傳世,而實際上則多達二十余家,其中沈約、鄭忠、庾銑三家晉書已亡佚外,其余都還存在。當時唐太宗認為這些晉史有種種缺陷,且“制作雖多,未能盡善”,便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詔修《晉書》,唐太宗在《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一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寫成。
唐太宗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分別寫了史論。《晉書》問世后,“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近代有中國人吳仕鑒著《晉書斠注》,采集眾說以辨異、證同、糾謬、補遺,此書在1928年由吳興嘉業堂刊行。
晉書的基本概述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唐房玄齡等撰。它的敘事從司馬懿開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記載了西晉和東晉封建王朝的興亡史,并用「載記」形式,兼敘了割據政權「十六國」的事蹟。
晉書的修撰,從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開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書,歷時不到三年。參加編寫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三人為監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天文、律歷、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風之手;修史體例,是敬播擬訂的,沒有流傳下來。由於李世民(唐太宗)曾給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一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又題「御撰」。
看了“晉書的編寫過程介紹”還想看:
1.公共基礎知識預測卷(2)
2.中考語文試題帶參考答案(2)
3.2017年中考語文考試試題
4.東晉文學家袁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