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歷史的事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于歷史的事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1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武,小小年經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可是當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屬下宣布后,大家雖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愿意擔任突圍求教的任務。此時的`宛城已經被賊兵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于送死,誰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里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現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里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眾將都慚愧于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于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借著濃濃的夜色,護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著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即發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2
《酉陽雜俎》記載:北魏孝明帝時期,身為廣陽王的元淵,統領十萬兵力征討葛榮。一天夜里,他夢見自己穿著袞衣倚立在一棵槐樹旁邊。第二天醒來后,元淵對此夢大為不解,于是便前往解夢大師楊元稹處討教,請其為自己解夢。
楊元稹認真地聽完元淵講述,許久不做聲,沉吟良久后才對元淵說道:“公將位至三公。”意思就是說元淵會晉升至三公,元淵甚是高興,滿心歡喜地離開了。元淵剛走,楊元稹又小聲對身邊人說:“死后得三公耳。”眾人不解,問其詳,揚元稹便解釋說:“袞衣為三公所穿,所以他會位至三公;但因其靠于槐樹旁,‘槐’字,‘木’旁‘鬼’,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在說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嗎!”后來,元淵生前果真與三公無緣,而是在死后才被追封為司徒,位屬三公。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3
趙直是出了名的占夢高人。一天,有一個姓何的男子向趙直講述了自己的夢,他說他夢見自己在井里種了一棵桑樹,并詢問趙直此夢為何意?
趙直聽了男子所言后,長嘆了一聲說道:“請問先生今年貴庚?”
姓何的男子回答說:“四十四歲啊。”
趙直遲疑了一會兒說:“先生,人生如夢,好吃好喝,再好生地享受四年吧!你的壽命只有四十八年。”
姓何的.男子不相信:“先生何以見得呢?”
趙直解釋說:“桑樹不是井內所種之物。‘桑’的發音同‘喪’;而‘井’,四個‘十’也;‘十’字,兩筆畫也;四個‘十’合為八筆,這不是說你的壽數為四十八年嗎?”
何氏一聽拂袖而去。過了四年之后,那名何氏男子果然一命歸西了。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4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陽(今屬河南)人。他出身佃農,自幼喜讀兵書,練就一身好武藝。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國屢次南侵。岳飛以“敢戰士”應募入伍。其母姚氏為了鼓勵兒子英勇殺敵,報效國家,親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不辱母命,窮其一生的.精力,報效祖國,捍衛疆土上。但是,事不隨人愿。正當岳飛和金兵打的不可開交時,突然接到了
返回京城受命的詔書。在北上的途中,岳飛做了一夢,夢中只見兩條狗爭相交談。于是,岳飛便請來占夢師圓夢。
占夢師聽后便說此夢乃兇兆,并說岳飛此行北去可能會有牢獄之災。岳飛問其原因,占夢師說:“二狗爭言,不正好應了‘獄’字的字形嗎?”
后來岳飛真的受到了牢獄之災,而且被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了,一代忠良含恨而終。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5
其母姜原,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足跡,踏之,踐之而動如孕。生一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從他旁邊過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童時,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農,相地之宜,善種谷物稼穡,民皆效法。堯聽說,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是個大農業家。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6
“龍門”位于黃河中游韓城境內,傳說禹用神斧劈開龍門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歸入大海。后代人稱頌禹治水的.攻功績,尊稱他是“大禹”,又稱龍門為“禹門”。
龍門寬80米,形如閘口,扼黃河咽喉,水流急湍,洶涌澎湃,正如詩人所描述的“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也便有了“鯉魚躍龍門”的美麗神話傳說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7
春秋時期韓城屬于晉國,程嬰是韓城人。當時程嬰、公孫杵臼、韓厥三位義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發生在韓城。現保存有三義墓和省級保護單位九郎廟(救郎廟)。
元代劇作家紀君祥根據這一題材,創作了《趙氏孤兒》一劇。18世紀就有德、法等國把它翻譯到國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趙氏孤兒》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紹到西方的中國名劇。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8
司馬遷,西漢夏陽人(今韓城嵬東鄉高門原)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歷術家,世譽“史圣”。
他胸懷大志,剛正不阿,忍辱負重,用16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編撰工作,對中國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9
王杰是清乾隆時廟后村人,乾隆時中狀元,也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區唯一的一位狀元,官至乾嘉兩朝宰相。
在朝40年,歷任宰相14年,告老還鄉時嘉慶皇帝贈詩匾送行,其中“直到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便是對王杰的最高評價民間有一個故事,說王杰的侄子與鄰居為墻根之事發生糾紛,其侄寫信求助于王杰,王杰回信到:“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沒想到王狀元在京任官,尚且如此謙讓,頗為感動,情愿自訟,也讓三尺墻根,這六尺空地成了先民通行的`小道,百姓叫“仁義巷”(此項今仍在,位于古城文廟巷南緊鄰)。
此事傳開后,韓城禮讓之風大興。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10
東漢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劉關張桃園結義之后,劉備廣招賢能異士,于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隆中諸葛的故事,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鉆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于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么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并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愿,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于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終于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關于歷史的事跡篇11
北宋嘉祐年間,士人劉幾多次在國子監考試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詭譎險怪的文句迭出,學子們紛紛仿效,一時形成了怪異浮華的'風氣。歐陽修很討厭這種文風,總想整肅一下。
這年,歐陽修主持進士考試,規定凡是寫艱澀險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個考生在文章中這樣寫:“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意思是:天地初分時,萬物始生長,偉人方問世。歐陽修想:“這個人一定就是劉幾!”于是戲謔地在其后續寫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違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還用大紅筆把文章從頭到尾橫涂一道,稱作“紅勒帛”,批上“大紕繆”三個字張榜公布。后來發現這個人果然就是劉幾。考場文風因此發生了改變,大家都學著寫內容充實、樸素的文章了。
過了幾年,歐陽修擔任廷試考官,發現劉幾又來參加考試。歐陽修說:“清除邪惡一定要徹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責這些個輕浮學子,以便鏟除文壇禍患。”他發現一個考生寫的《堯舜性仁賦》,其中一句:“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意思是:所以能得寧靜就可以養生,可以比五帝還高壽;如果易沖動而莽撞,就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懲罰。歐陽修便將這個考生定為第一名。等到張榜公布時,發現考生叫劉輝。有人告訴歐陽修,劉輝就是劉幾,為了徹底改變文風,他連名字也改了。歐陽修很感動。
歐陽修通過大力改革文風,發現了許多人才,經過他的提拔,一個個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蘇軾和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