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不陌生吧,事跡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事跡到底怎么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L謀殺重耳,勃L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墻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后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2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匡衡常為此事發愁。
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匡衡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
由于匡衡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3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蘇秦也很冷淡,瞧不起蘇秦。這對蘇秦的刺激很大。所以,蘇秦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蘇秦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蘇秦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4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李密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李密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5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王羲之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王羲之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王羲之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王羲之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王羲之寫的字像彩云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6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岳飛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岳飛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岳飛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岳飛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岳飛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王貴,湯顯等伙伴,岳飛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7
東晉時,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時代就胸懷為國立功的大志。
他有個好朋友劉琨,也是一位抱負不凡的人。他們兩個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掌管文書簿籍的'官吏)時,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懷著光復河山的報國之志,兩個人夜間同睡一床,經常談論國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聽得雞啼。祖狄使用腳踢劉琨說: "你聽聽,這雞啼的聲音是多么激越昂揚,它是在叫人奮發圖強啊!"于是,倆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寶劍,在雞啼聲中舞起劍來。 "聞雞起舞"的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8
孟子的母親十分注重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影響作用,孟子小時候,孟母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遷居三次。
據說,孟母起初帶著年幼的孟軻,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軻看見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學著玩。孟母見了,說: 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不合適!"很快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軻看見商人們自吹自夸地賣東西賺錢,覺得很有趣,便又學著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這里也不合適。"于是,她又尋找遷居的合適地方,很快將家搬到了靠近學堂的地方。在這里,孟軻不久就開始學習禮節,提出上學的'請求了。孟母這才高興地說:"這里才是適宜我兒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這里住了下來。
后來,孟子果然未負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學者和思想家。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9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0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1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2
說到清朝名將,在雍正朝大放異彩的年羹堯絕對算一個,可惜他權勢過大,遭到雍正的忌憚,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年羹堯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嚴富),父親年遐齡又被封為一等公,官至湖廣巡撫,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寵愛非常的`敦肅皇貴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堯,英勇善戰,為雍正手下最厲害的將領。世人一說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堯,就是年羹堯那個受盡恩寵的妹妹敦肅皇貴妃。
可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既不是年羹堯,也不是敦肅皇貴妃,而是這兩人的長兄,年希堯。
如果說年羹堯在戰場上拼殺,是個劊子手,那么年希堯就是在世間行善積德,治病救人的。兄弟倆,一個殺人,一個救人,他們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年希堯,字允恭,和年羹堯一樣,他也是為官一生,只不過和轟轟烈烈的年羹堯比起來,他就顯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時期,年希堯從筆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堯的弟弟年羹堯受到重用,年希堯也因此獲得圣上青睞,升為廣東巡撫。
年羹堯出事以后,年希堯受到牽連,被罷官抄家。但年希堯風評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無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堯又先后擔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鎮督陶官、內務府總管、管理淮安板閘關稅務等職務。
乾隆朝時,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參了年希堯一本,乾隆就罷免了年希堯的官職。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叱咤風云、權傾朝野的弟弟年羹堯比起來,年希堯做起官來實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這也不怪年希堯,他本就沒有將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鉆研自己喜歡的西方科學。
年希堯在數學方面極有天分,他著有《測算刀圭》三卷、《面體比例便覽》一卷、《對數廣運》一卷。
清代數學家梅文鼎盛贊年希堯:“手制小渾儀測算諸器,羅列幾案,并極精好,輝映座間。公臨下以簡,庶務多遐,亦親承誨迪,觀其所藏奇器奇書,日聞所未聞。”
另外,年希堯還在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幫助下完成了《視學》一書,圖文并茂,闡述透視原理,介紹了透視學中的基本課題。此書的其中之一現存于英國皇家學院,國內僅存兩部再版本。
年希堯博才多聞,醫術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驗良方》、《經驗四種》。
他精于繪畫,喜歡音樂,還是廣陵琴派的傳人之一。
年希堯一生幾起幾落,最終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堯比起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3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
鄭板橋細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啞巴原來會說話,5歲時生了一場病才失聲不能說活,但耳朵卻好使。啞巴有一個同胞哥哥,父母相繼去世后,留下一大筆財產,其哥哥想獨吞家財,便狠心地將啞巴趕出了家門。前任縣令因啞巴的哥哥拒不承認啞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沒有證據,對啞巴的告狀不予理睬,啞巴每次去衙門告狀,都被杖責趕出。
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去世,無人作證。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賬的,只好宣布退堂,擇日再審。
鄭板橋略一思索,便有了辦法。待啞巴的'哥哥離開后,他叫住啞巴,對他說:“你從今天開始,守在你哥哥門前,一見他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啞巴眨著眼睛,疑惑地看著鄭板橋,搖搖頭,意思是不敢這樣做。
鄭板橋說:“你不要有任何顧慮,盡管照我的話去做,出了問題有本官為你作主。”啞巴這才點頭離去。
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門前,看到哥哥出來,就拿著一個木棒沖上去把他打得頭破血流。隨后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后,開始審理此案。鄭板橋問啞巴的哥哥:“啞巴出手傷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為你主持公道,還你安寧。但依照我大清律條,毆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毆論處:如果是親兄弟則須嚴加懲處。請問,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
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懲啞巴,免受其繼續毆打,他盯了啞巴一眼后說:“他是我同胞兄弟。”
啞巴的哥哥說完望著鄭板橋,等著他的宣判。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占!”
“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縣令設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即差人押著他倆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啞巴終于得到了他應得的那一半。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4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制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為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谷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
歷史名人事跡 7
1746年,鄭板橋上任山東濰縣知縣。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閱公文,有人擊鼓鳴冤。鄭板橋吩咐衙役將擊鼓之人帶上堂來。擊鼓之人是一個啞巴,跪在地上呈上狀子。
鄭板橋細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啞巴原來會說話,5歲時生了一場病才失聲不能說活,但耳朵卻好使。啞巴有一個同胞哥哥,父母相繼去世后,留下一大筆財產,其哥哥想獨吞家財,便狠心地將啞巴趕出了家門。前任縣令因啞巴的哥哥拒不承認啞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沒有證據,對啞巴的告狀不予理睬,啞巴每次去衙門告狀,都被杖責趕出。
鄭板橋受理了此案,當即傳啞巴的哥哥到堂。啞巴的哥哥還是像以前一樣說啞巴不是父母的親生骨肉,是父母從外面撿回來的野孩子。啞巴父母已經去世,無人作證。鄭板橋知道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啞巴的哥哥是不會認賬的,只好宣布退堂,擇日再審。
鄭板橋略一思索,便有了辦法。待啞巴的'哥哥離開后,他叫住啞巴,對他說:“你從今天開始,守在你哥哥門前,一見他出門,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啞巴眨著眼睛,疑惑地看著鄭板橋,搖搖頭,意思是不敢這樣做。
鄭板橋說:“你不要有任何顧慮,盡管照我的話去做,出了問題有本官為你作主。”啞巴這才點頭離去。
啞巴果真按鄭板橋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門前,看到哥哥出來,就拿著一個木棒沖上去把他打得頭破血流。隨后幾天又再次毆打哥哥。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啞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沒法,不敢出門,只好到縣衙來告狀:“啞弟不尊禮法,多次毆打親兄。”
鄭板橋傳啞巴到堂后,開始審理此案。鄭板橋問啞巴的哥哥:“啞巴出手傷人,其罪不小,本官一定為你主持公道,還你安寧。但依照我大清律條,毆打你之人如果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毆論處:如果是親兄弟則須嚴加懲處。請問,啞巴是你的親兄弟嗎?”
啞巴的哥哥不知是計,只想趕快嚴懲啞巴,免受其繼續毆打,他盯了啞巴一眼后說:“他是我同胞兄弟。”
啞巴的哥哥說完望著鄭板橋,等著他的宣判。沒想到鄭板橋厲聲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父母留下的家財分一半給他?分明是存心獨占!”
“這……這……”啞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縣令設置的圈套中。鄭板橋當即差人押著他倆回家,清點家財,對半平分。啞巴終于得到了他應得的那一半。
關于歷史的事跡故事篇15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制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為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谷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