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
一個人的見識以及謀略,可以從熟讀歷史書中得到發(fā)展。歷史故事不僅總結了前人的教訓,讓我們避免在同樣的錯誤中0錯,還將其中的智慧告知我們,可見讀歷史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1)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視吸收漢族的讀書人,幫助籌劃朝政大事。他重用一個漢族謀士劉秉忠。忽必烈稱帝和定國號為元,都是劉秉忠的主意。后來,劉秉忠又向忽必烈薦引了一些朋友、學生,也一個個擔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員。其中有一個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臺)人。他祖父郭榮學識淵博,不但通曉經書,對數(shù)學、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時候,在祖父的影響下,對科學發(fā)生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劉秉忠和他的朋友張文謙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講學,郭榮把他孫子送到劉秉忠那里學習。郭守敬在那里認識了許多愛好科學的朋友,學問就長進得更快。
忽必烈統(tǒng)一北方以后,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決定整治水利,征求這方面的人材。張文謙把郭守敬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召見郭守敬。郭守敬對北方水利情況十分熟悉,當時就提出六條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聽了十分滿意,每聽完一條,就點頭贊許。最后,他很感慨地說:“讓這樣的人去辦事,才不會是擺空架子吃閑飯的呢。”接見以后,就派郭守敬擔任提舉各路河渠的職務,經辦河道水利的事。
過了兩年,郭守敬又被派到西夏一帶去整治水利。那里經過多年戰(zhàn)亂,河道淤塞,土地荒蕪,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郭守敬到了西夏,經過詳細勘察以后,發(fā)動民工疏浚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壩,還開挖了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時間,這一帶九百多萬畝農田灌溉暢達,糧食豐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為了加強大都到江南的交通運輸,忽必烈又派郭守敬去勘測水路交通情況。經過郭守敬的勘測、設計,不但修通了原來的運河,還新開鑿了一條從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這樣,從江南到大都的水路運輸,就暢通無阻了。
元世祖滅南宋以后,更加重視農業(yè)生產的恢復。農業(yè)生產要利用歷法。過去,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頒布的歷法,這種歷法誤差很大,連農業(yè)上常常使用的節(jié)氣也算不準。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種歷法,南北歷法不一樣,更容易造成紊亂。元世祖決定統(tǒng)一制訂一個新歷法。他下令成立了一個編訂歷法的機構,名叫太史局(后來叫太史院)。負責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學王恂。郭守敬因為精通天文、歷法,也被朝廷從水利部門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辦改歷工作。
修訂歷法工作一開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歷法先要重視觀測,而觀測必須依靠儀表。原來從開封運來的有一架觀察天象的大型渾天儀,已經陳舊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數(shù)據(jù)。郭守敬設計一套新的儀器。他覺得原來的.渾天儀結構復雜,使用不方便,還創(chuàng)制了一種結構比較簡單、刻度精密的簡儀。他制作的儀器,精巧和準確程度都比舊的儀器高得多。有了好的儀器,還要進行精確的實地觀測。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報告的時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臺,同時在全國范圍進行大規(guī)模的天文測量的打算。這個大膽的計劃馬上得到元世祖批準。
經過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國各地設立了二十七個測點。最北的測點是鐵勒(在今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測點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島上),選派了十四個監(jiān)候官員分別到各地進行觀測。郭守敬也親自帶人到幾個重要的觀測點去觀測。各地的觀測點把得到的數(shù)據(jù)全部匯總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據(jù)大量數(shù)據(jù),花了兩年的時間,編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叫《授時歷》。這種新歷法,比舊歷法精確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只相差26秒。這部歷法同現(xiàn)在通行的格里歷(即公歷)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時歷》比歐洲人確立公歷的時間要早三百零二年。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2)
東漢末年,全國各地的軍閥經常為了爭奪地盤而發(fā)動戰(zhàn)爭。在河北的軍閥袁紹手下,有一位掌管文書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陳琳。當時另一個軍閥曹操的`勢力增長很快,對袁紹的威脅越來越大,于是袁紹就決定討伐曹操。
有一天,袁紹把陳琳找來,讓他寫一篇聲討曹操的戰(zhàn)斗檄文。于是,陳琳就按照袁紹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為《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在這篇文章里,陳琳不但歷數(shù)了曹操本人的各種罪狀,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罵了一番。
曹操經常犯頭痛病。這天,正犯病時,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來的這篇檄文。由于文章寫得生動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興奮,連頭也不疼了。雖然曹操對陳琳在文章中痛罵自己和自己的祖輩也非常氣憤,但是他還是非常欣賞陳琳的才華,并為陳琳服務于袁紹感到惋惜。
后來曹操打敗了袁紹,陳琳歸順了曹操。
有一天,曹操問陳琳:當初你寫檄文聲討我,只罵我一個人就行了,為什么連我的祖宗三代也罵呢?陳琳說:那時我在袁紹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寫,我就寫了。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啊。
曹操理解陳琳當時的處境,就沒有責罰他,以后也再沒有提起這件事。
后來,人們就用箭在弦上來比喻形勢十分緊迫,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的時候了。有時也與不得不發(fā)連用。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3)
東漢后期,宦官專權,陷害忠良。大臣張儉得罪了中常侍郎侯覽,侯覽等人便找到一個機會,將張儉判為死罪。
張儉預先知道了消息,趁機逃跑。于是朝中下了一旨,有藏匿留宿張儉者,罪當連坐,即也要獲死罪。
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十分要好,便跑到孔褒家去躲藏。可是剛好孔褒外出沒有歸來,他的弟弟孔融在家,孔融剛剛16歲,知道張儉是逃難而來,便說道:“兄雖外出,難道我就不能為君做主嗎?”于是留張儉住了幾宿。
不想張儉留宿孔家的消息被官府聞知,官吏到孔府追捕,這時張儉已經走了。官吏無法報命,就把孔融及剛剛回家的'孔褒抓了去。
在公堂上,孔融首先站出來說:“張儉留宿我家確有其事,今已他去,不知何往。只是吾兄沒在家,是我留的張儉,要判死罪,我去承當好了,與兄長無關。”
此話剛落,孔褒也站了出來說:“張儉本與我交厚,他是來投我的。而我的弟弟年少不懂事,與弟弟無關,有罪我去承當,把弟弟放了吧。”
不一會兒,大門口又進來一個老婦人,原來是孔母。孔母對官吏說:“妾夫已死,吾是一家之主,家事都由我承擔。所以留宿張儉的罪過,應該只是我一個人,而與他們兄弟無關。”
這一下把官員弄懵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只得把供辭申報朝廷。最后,朝中下了批文,把孔褒連坐問斬,孔母及孔融釋放回家。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4)
宋國有個人開采石料時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興沖沖地拿去請玉匠鑒定一下。
玉匠激動地愛不釋手,說:“這可是一塊珍貴的.稀世之寶啊!”宋人懷揣著寶玉,心里忽然害怕起來,他擔心別人知道了他有寶玉,會打他的壞主意,要是強盜知道了,說不定自己會連命都保不住。
他越想越怕,最后,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在都城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見來人拿寶玉送給自己,覺得很奇怪,不肯接受。
那人以為子罕是懷疑這寶玉有假,就對子罕說:“我已經問過玉匠,玉匠說是真正的寶玉,價值連城。不然,我也不敢拿來獻給您。”
子罕說:“我并不懷疑這是一塊真正的寶玉。關鍵是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寶玉當作珍寶。如果你把寶玉給了我。那么我們兩個就都失去了珍寶,還是我們各自都保留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向子罕叩頭懇求說:“我是個小老百姓,拿著這么珍貴的寶物,反而很不安全。我把它獻給您,也是為了免除禍患。”
子罕聽他這么說,想了想,就提出一個辦法,讓來人暫時住在自己這里,請玉匠把那塊玉雕琢出來,然后幫他把寶玉賣了,等他富了以后,子罕再把他送回家鄉(xiāng)。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5)
秦青是戰(zhàn)國時有名的歌唱家。有許多人都慕名前來,投到他的門下拜師學藝。在他的學生中,有個名叫薛譚的人長得很帥,也很有唱歌的天賦。他在秦青這兒學了幾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產生了自滿的情緒,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快要趕上老師,沒有必要再向老師學習了。
有一天,他就向老師提出回家的要求。秦青很喜愛薛譚,有心要把他培養(yǎng)成為出名的歌唱家。這時,他見薛譚前來辭行,知道他有點驕傲自滿,但他也沒有當面批評和挽留薛譚,只是說:“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為你設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帶著其他學生,備了酒菜,在大路口設下酒宴為薛譚送行。席間,秦青對薛譚說:“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給你留作紀念吧!”秦青說完,就一面打著節(jié)拍,一面唱了起來。這是一首專為送行而作的歌,歌聲雄渾悲壯,充滿了依依不舍的真摯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那些樹木仿佛被他的歌聲震動了,連天上飄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聲所吸引,止住了腳步聆聽著,不再飄動。薛譚聽了老師的歌,感到非常慚愧。他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歌唱水平根本無法與老師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誠懇地請求老師的原諒,表示自己還想繼續(xù)跟老師學習,不回家了。秦青見薛譚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非常高興,就讓他留了下來。
從此以后,薛譚更加努力地學習,終于成為一名很有造詣的歌唱家。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6)
從前有個小國家叫杞國。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這個人一會兒擔心天會崩塌下來,砸扁了腦袋;一會兒擔心地會陷落下去,埋住了身體。他越想越害怕,從此以后,整天憂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飯,夜里不敢睡覺。這件事慢慢地傳開了。
有個熱心人看到他那副憂愁煩悶的樣子,擔心他把身體弄壞了,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團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里活動,為什么還要擔心它會掉下來呢?
這個杞國人將信將疑地問:如果天真是一團積聚的氣體,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來的危險了嗎?
不會,不會!熱心人回答,太陽、月亮、星星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fā)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你盡管放心。
杞國人又繼續(xù)問: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辦呢?
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東南西北到處都有這樣的土塊。你東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
杞國人聽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露出了笑容。那個熱心人,因為解除了杞國人的憂愁,也十分高興。
后來,人們就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7)
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歲的大詩人陶潛在彭澤縣(今江西湖口縣東)當知縣,一個月領五斗米的官俸,臘月將盡的一天下午,陶潛辦完公事,換上便衣,回到內衙翻看過去的詩作。突然,一名小吏從外面闖進來稟報:"九江李太守派督郵張大人來縣巡察,請老爺趕快更衣迎接。"
"哪個張大人?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剛來彭澤縣不到三個月的陶縣令不解地問道。小吏解釋說:"那督郵張大人是我縣富豪,一向講究排場,眼下又是李太守的親信,在禮儀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對老爺?shù)?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潛本來已十分痛恨官場黑暗,想離開這個骯臟之地。現(xiàn)在聽說這個督郵就是本縣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馬得到太守寵愛,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還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這些,陶潛不禁長嘆一聲,憤然說道:"我不能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個低能無知的小兒彎腰行禮!"說罷,便取出知縣的印信交給小吏,說;"你把它交給督郵轉呈太守,就說我陶潛告病還鄉(xiāng),不當這個知縣了。"然后收拾行裝,昂然歸隱而去。"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8)
蘇秦,字季子,戰(zhàn)國時洛陽人,著名的縱橫家,為“合縱”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發(fā)跡之前,沒有人看得起他,甚至連父母、妻子都輕視他。
有一次,蘇秦父親過生日。他哥哥端了一大杯酒去祝壽,父親高興地贊嘆道:“真是美酒,好甜啊!”等到蘇秦端了酒去祝壽,他父親罵道:“酒太壞,酸的!”蘇秦只好從哥哥處借了一大杯酒去祝壽,他父親仍然罵道:“酸酒!”蘇秦不服地申辯:“這是從大哥處借來的酒啊!”父親卻說道:“你這倒楣的人,好東西經過你的手就壞了!”蘇奏學習縱橫術后,游歷秦國而不被重用,等到他回到故鄉(xiāng)時,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他的妻子見到他居然不停織,嫂子也不愿為他準備飯食,父母也不和他說話。蘇秦深受刺激,于是用錐刺股苦讀,精研縱橫術,后來游說六國,合縱成功,身掛六國相印,終于功成名就。
功成名就后,蘇秦北投趙王,路過洛陽,回故鄉(xiāng)一趟。這次,他的兄、弟、妻、嫂對他皆側目而不敢正視,俯伏侍奉飲食。蘇秦見狀,于是笑著對他嫂子說:“為何前倨而后恭呢?”他嫂子又怕又羞,跪在地上以頭叩地說:“見叔叔位高多金。”蘇秦聽了,不禁感嘆地說:“貧賤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9)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乘著馬車周游列國。一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時,乘坐的馬車突然被兩個孩子攔住了。
孔子問:“你們看見馬車為什么不躲開呀?”
“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我認為,知識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讀書,你說這樣做對嗎?”一個孩子說。
孔子笑笑,從車上拿出一只橢圓形的`木壺。這壺口很小,底也不大。孔子說:“我用它做個實驗,你們就會明白了。”說罷,他將壺往地上一放,壺立即就倒了。他將壺扶起來,一松手,壺又倒了。
“我有辦法讓它站起來。”孔子說。他舀了一瓢水,扶著壺往里灌,當壺里的水灌到一半時,孔子松開手,壺果然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卣咀×恕?/p>
“是不是站住了?但它馬上還會倒下來。”孔子說著,又繼續(xù)向壺里灌水,壺里的水漸漸地滿了,壺卻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來。
這時,孔子才語重心長地說:“知識就像這壺里的水,不可沒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一味死讀書,貪多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沒有益處的。必須留有思考的空間才是啊!”
孩子仔細端詳著壺,終于明白了:原來這個壺是木頭做的,半實半空。木頭比水輕,壺站立時的重心是隨著裝水多少而不同的:裝半壺水時,重心在壺中心,木壺不會倒;裝滿水和不裝水時,重心偏向壺中線一側,所以壺就倒了。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10)
明朝名醫(yī)李時珍不僅醫(yī)術精湛,而且頗有文采。
有一年,李時珍外出尋訪名師,在外面生活了五個月,在這期間,李時珍的夫人曾經給他寫了一封別致的“中藥情書”:“檳榔一去,已過半夏,豈不當歸耶?誰使君子,效寄生草纏繞他枝,令故園芍藥花無主矣。妾仰觀天南星,下視忍冬藤,盼不見白芷書,茹不盡黃連苦!古詩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這封情書中,檳榔、半夏、當歸、使君子、寄生草、芍藥、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黃連、豆蔻、丁香都是中藥。李時珍的夫人采用了連綴寫法,把中藥的名字串聯(lián)起來,表達了自己對夫君李時珍的`思念之情。
李時珍看了夫人的情書,感慨萬千,心中也油然升起對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寫道:“紅娘子一別,桂枝香已凋謝矣!幾思菊花茂盛,欲歸紫菀。奈常山路遠,滑石難行,姑待從容耳!卿勿使急性子,罵我是蒼耳子。明春紅花開時,吾與馬勃、杜仲結伴返鄉(xiāng),至時有金相贈也。”
李時珍的情書中寫的紅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從容、急性子、蒼耳子、紅花、馬勃、杜仲也是中藥。李時珍的回信寫得文辭纖巧,語意纏綿,傾吐了夫妻間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時珍在信中寫的“紅娘子”這種中藥與“妻子”雙關,非常別致。
李時珍和夫人的兩封情書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藥名串聯(lián)成篇,毫不牽強,妙趣天成,讀來情趣無限。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11)
東漢時期的孫策,在神亭的地方與一敵將太史慈相斗。二人都摔下馬來肉搏,最后還是雙方兵馬上來把二人分別救了回去。
后來,在蕪湖山中,孫策用埋伏的計策把太史慈抓獲。他十分贊賞太史慈的`武藝,就主動為其松綁。太史慈十分感動,表示愿意投降。孫策笑問道:
“在神亭那次戰(zhàn)斗中,如果我被你抓住,你能殺害我嗎?”
太史慈不假思索地說:“那可不一定。”
孫策笑了笑,知道太史慈說的是實在話,心里很高興。
太史慈向孫策說:“我們那邊已是士卒離心,如果四散去了,恐怕不好收復。我想回去把他們都招攏來,投到你的帳下效力,不知道你能不能相信我。”
孫策一聽,站起來謝道:“這正是我的心愿呢!我怎么會不相信。我們以明天午時為期,到時我在轅門外等你就是了。”
太史慈二話沒說,單槍匹馬地走了。不想太史慈一走,眾人都擔心起來。有人對孫策說:“太史慈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
孫策搖頭道:“太史慈是青州名士,一貫重義氣,絕不會欺騙我的。”
第二天,孫策帶領眾將來到轅門外,把一根竹竿立了起來,對眾人說:“我與太史慈約定是中午相會,你們看著竹竿的日影吧!”
剛好,竹竿的影子指到中午的時刻,太史慈領著對方的兵馬匆匆趕了來。眾人一見,都很吃驚,暗服孫策知人。
歷史人物故事及事跡(精選篇12)
王翦是我國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名將。在秦王嬴政打算出兵滅楚時,已是老將的王翦一口咬定非60萬大軍不可。這幾乎是當時秦國兵力的總和。另一位年輕將軍李信則表示,滅楚只需20萬兵馬。嬴政聽后,非常欣賞李信,當即命他率兵攻打楚國。王翦因建議未被采納而告老還鄉(xiāng)。
不料,李信被楚軍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歸。嬴政大怒,這才想起王翦,便親自前去請他出山。王翦答應率兵出征,但提出了新的`條件——除了60萬兵馬外,還要賞賜他大片良田、屋宅。“作為大王的部下,我雖立過赫赫戰(zhàn)功,卻沒有資格封侯,所以要趁大王用得著我的時候,多為子孫討取賞賜以置家業(yè)呀。”嬴政笑了,滿口答應。
數(shù)日后,王翦出征楚國。一路上,他先后5次派人回京向嬴政討要賞賜土地和房產。嬴政一一答應下來,心想:“王翦這老賊還真貪,不過只要他能打勝仗,就滿足他吧。”王翦領到了賞賜,這才全力出戰(zhàn),歷經兩年終于消滅了楚國。
事后,有同僚問王翦:“您都這把年紀了,還討要那么多東西干啥?它們只能損壞您的名聲呀!”王翦笑了:“這60萬兵馬可是秦國的全部軍隊,大王能放心讓我率兵出征嗎?我只有多討些賞賜,且討來的這些土地和房產都在秦國,這樣才能消除大王的疑慮啊!”同僚恍然大悟,原來王翦是有意增加秦王控制自己的砝碼,以消除對他擁兵叛亂的懷疑。王翦多次“討賞”的做法雖不值得借鑒,但他為了顧全大局,巧妙地將自己受制于人以安定人心,卻不失為智慧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