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事歷史簡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朝是一個黑暗的朝代,皇帝殘暴昏庸,疆域狹窄,還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特務橫行。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人王朝,實際上是非常強盛和富裕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朝軍事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明朝軍事歷史介紹
在中國歷史學家的眼里,明朝的軍事力量似乎是連宋軍都不如的孱弱之師,對此,如黃仁宇等著名的歷史學家也進行了近乎于刻薄的批判。明朝軍隊真的很孱弱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明朝軍隊的鐵血戰爭歷史。
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秦朝,隋朝威風一時,但曇花一現;漢、唐軍事為大家所樂道,其實也都是百年而衰。元朝衰敗的過程與其擴張的過程一樣迅速,滿清自康乾之后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惟有被世人輕視的大明軍隊戰斗力保持的最久近300年。
從明朝軍隊的先天條件來說,我們必須承認明朝軍隊,特別是前期時代的明朝軍隊,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可以與漢唐鐵騎相媲美的虎狼之師。這樣的認識并非是對明朝的吹捧,相反是一個客觀的評價。明朝軍隊是在與蒙古人的作戰里成長起來的。中國的明朝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徹底驅逐蒙古人的文明,明朝的軍隊是當時唯一能深入蒙古的權力中心——草原深處,并迫使蒙古人臣服,取消皇帝稱號,接受中原冊封的軍隊。我們總是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來形容元朝末年的蒙古軍,事實上蒙古軍,特別是退守塞外的蒙古軍是依然延續了蒙古人善戰的傳統的,元朝末年的蒙古邊軍在與周邊的幾大蒙古汗國的較量里都取得了勝利,即使是在元朝敗退大漠以后,他們依然可以打敗前來趁火打劫的其他汗國的軍隊并鞏固在草原的統治。他們并非是瘦下去的駱駝,卻依然是野蠻的虎狼。能夠戰勝這樣強大的對手,也從另一個方面映襯了明軍當時的強大。
從戰斗的難度說,明軍的難度不亞于漢時的匈奴與唐時的突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敵人的角度看,北元的控制區域遠大于匈奴與突厥,他們控制了從遼東到新疆的廣大領土,北元首領自稱皇帝,與突厥人以及匈奴人松散的部落聯盟相比,他們的統一程度也遠甚于匈奴和突厥。從軍事力量看,北元軍隊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游牧騎兵,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和最龐大的騎兵軍團,許多“專家”對于成吉思汗時代西征時期的眾多高科技武器都有詳細的闡述,但是談到北元的時候總將其有意無意說成是簡單的游牧騎兵,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丑化明朝的心態在作祟。事實上,在武器的裝備特別是火器的裝備上,北元是不亞于明軍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超過明軍,北元騎兵用的火龍槍和炮兵用的回回炮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明朝也曾不斷通過俘虜元軍工匠的方式來改造自身的火器裝備,甚至到了60多年后的永樂時期,明朝還在征討交趾的戰斗里繳獲了當年蒙古軍留下的火器,進而改良了自身的裝備。這些都足夠說明當時蒙古軍隊的裝備水準。從己方力量來說,明朝當時的情形要遠比漢唐惡劣的多,東邊有倭寇的頻頻侵擾,西邊有李思齊的盤踞,南邊有云南王的虎視眈眈。而明朝當時的經濟情況,比唐朝要惡劣的多,甚至比漢初的情況也不如。在蒙古人瘋狂的種族屠殺和常年的戰亂后,中原地區人口急劇下降,民生凋敝。蒙古人撤退時,依然擄掠了大量人口到塞外為奴,以圖盡可能的削弱明朝的實力。明初曾訂下了鼓勵墾荒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恢復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中原的人口已經減少到了何等地步。北元不是匈奴,明朝不可能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暫時的休養生息的時間,戰爭是必然的選擇,否則強大的蒙古人隨時有卷土重來的危險。在這樣一個時期,任何政策上的錯誤,甚至任何一場戰斗的失敗都有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在那樣的環境下,明朝或許可以打敗蒙古人一百次,但是蒙古人只要打贏一次,就會扭轉整個的戰局。于是明朝采取了一邊戰爭一邊恢復經濟的方式,一方面大規模的遷移南方無地農民到北方墾荒,另一方面則是集中重兵,重點打擊漠南與西北的蒙古騎兵軍團,再逐漸消滅內地的割據政權。在收復北平之后,明朝在軍事戰略上的政策,與宋朝最大的不同在于:宋朝貫徹的是先易后難的方針,即先平定國內的割據勢力,再揮師北進與契丹人一決雌雄。明朝卻恰恰相反,首先對于盤踞在陜西的元朝李思齊勢力和甘肅的王保保勢力進行重點打擊,既而對漠南地帶元順帝的嫡系部隊進行掃蕩式的攻擊,在成功收復了陜甘并成建制消滅了蒙古軍的王牌—王保保的主力精銳以后,明朝在北方和西北的軍事威脅得到了暫時的解除,北元的軍事力量也遭到了沉重打擊,明朝方才抓住寶貴的時間揮師南下,一舉消滅了盤踞四川的大夏政權,完成了對于漢民族傳統控制區域的統一。兩者在戰略效果上的差別在于:宋朝先南后北,對于契丹人采取被動防御,對于南方政權采取主動進攻,看似明智,結果卻是契丹人趁宋朝南伐的機會也迅速坐大,勢力增強。另一方面,打慣了南方弱軍的宋軍在遇到強悍的契丹鐵騎后,也出現了在戰術上的不適應,導致了宋朝屢次北進的失敗。隋朝統一南北,首先先發動對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在解除后顧之憂后方才南下。后周世宗柴榮也是采取這一措施,卻不幸在收復關南十七縣后英年早逝。明朝顯然采取了比宋朝更為明智的方式,從而既順利完成了統一,也在對北元戰爭里掌握了主動權。
綜觀朱元璋時代對北元的一系列戰爭看,我們可以看到明朝是打的非常出色的,從陜甘到漠北,明朝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今天的史家對于朱元璋的看法頗為不屑,大抵是因為他的殘暴以及特務專制,但是從民族的利益看,朱元璋不愧是再造漢民族的功勛人物。龐大蒙古帝國的崩潰,正是由明朝滅元開始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明朝成功的占領了蒙古人的上都,幾次差點捉住蒙古人的皇帝,在草原地區的一系列會戰里,精銳的蒙古騎兵不斷被徐達李文忠們打得全軍覆沒。當然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明朝打了這么多勝仗,卻一直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呢?原因很簡單,就像強大如今天的美國也無法根除恐怖主義一樣,文明社會要想給游牧民族敵人以致命打擊是很難的,因為它很難找到一個適當的目標(詳見《文明進化論》)。當大軍逼近時,他們只要收拾一下行裝就馬上轉移了??植乐髁x組織可以以平民的生命來要挾文明國家的政府,而政府卻無法以“寧可枉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手段來對付恐怖組織。同樣,游牧政權可以以種族屠殺來根除后患,譬如,蒙古滅西夏,滿清滅準葛爾,但中原文明卻不能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游牧民族,因為這種行為不容于文明的道德準則。比如冉閔,就一直以屠夫的形象存在于歷史時空中。
綜觀中國的歷史,農業民族對于游牧民族的征討,很少有能徹底控制游牧民族的傳統領土范圍的,這不是一個軍事的原因,而是一個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不同經濟形態造成的原因,漢朝反擊匈奴,準備時間長達60年,漢朝成功的控制了西域地區,卻始終無法有效占領外蒙古的廣大土地。同是游牧民族的鮮卑族騎兵也長期受苦于柔然人的騷擾。唐朝反擊突厥,一戰俘虜其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可是在唐太宗死后,突厥政權卻時有反叛,在初唐到盛唐的漫長時間里不斷騷擾唐朝邊境,即使是唐朝國力最強盛的開元時期,英明如李隆基也是對突厥采取積極防御政策,最終還是借回紇之手將其滅族。游牧民族的難征服性在于:其實力強大時,可以威脅中原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攻殺搶掠,而其實力弱小或者衰弱時,卻也往往化整為零,轉為小規模騷擾的游擊戰術,農業民族的大規模征討,在對付游牧民族強悍政權和大兵團作戰時往往可以收到顯赫的戰果,但是對付游牧民族的游擊戰爭時卻往往是空費高昂的成本,卻找不到目標。即使是滿清征討準葛爾蒙古,也是經歷了100多年的時間,最終還是憑借著徹底的種族滅絕政策才解決問題??墒且罍矢馉柮晒艅萘σ葌鹘y的蒙古帝國小的多,僅僅是蒙古高原的一個部落而已。其次一點:從明朝開始,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游牧民族,在經歷了金元兩朝后,游牧民族對于漢民族已經非常了解,他們充分的吸收了漢民族的思想優點,并與其民族的結構特點很好的結合了起來。這種對于漢文化的逆向繼承,使得后世的漢民族對付游牧民族的難度大了許多。宋朝時候的兩大強敵西夏和遼都是半農耕半游牧的國家政權,其軍隊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游牧騎兵,而是漢民族兵法和技術的精髓與游牧民族自身優越機動性的結合。蒙古政權也同樣如此,北元雖然建于蒙古高原,但無論是其大臣還是,都對漢民族政權和軍隊特點有著深刻的了解,王保保更是一個地道的漢人。他們更懂得用漢人的兵法去對付漢人。
明朝在內蒙古地區廣泛的修建衛所,鞏固了這一地區的統治。在明朝的軍事制度和軍事實力上,洪武時代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必須承認朱元璋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明朝在極端困難的起點下完成了恢復中華河山的理想,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卓越的戰略眼光。但是明朝最后的滅亡,卻也與他有著莫大的關系,那就是衛所制度。明朝的衛所制度,其根源在于土地所有制,明朝初期百業凋敝,國家不可能有充足的金錢支持大規模的戰爭,衛所制度所實現的軍隊自給自然可以解決這個難題,而明初軍力的強大,與唐軍的強大一樣,根源正在于正確的軍隊建制上,但是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當衛所制度的基礎—即土地已經不存在的時候,明軍的腐化也就成了必然。這一點和唐朝有分外的相似,太宗時期的府兵制,使唐軍成為了天下無敵的雄師,但是同樣因為這個封建經濟難以回避的矛盾,盛唐時期的唐政府不得不廢除府兵制,而地方自主的募兵制度卻引發了大規模的叛亂。明朝人不會不懂得以歷史為鑒的道理,但明朝人卻走向了另一個反面的極端,即用抬高文官集團的地位和遏制武將的權力來避免地方叛亂的可能性。事實上,在明朝中期人口增長,人均土地占有量減少的情況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已經名存實亡,而文官集團的掌權也使得對外開拓生存空間成為了奢求。明朝實際上是在為宣德期間不斷放棄漠南領土買單,朱元璋打下的領土,在文官集團守內虛外的方針下被不斷的放棄。實際上對于中原農業民族來說,要想徹底根除游牧民族南下的隱患,有兩快土地是堅決不能丟的,一為河套平原,二為漠南草原。控制了河套平原,就等于控制了騎兵的基地,控制了漠南草原,就等于控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命線,漢唐之所以強大,正在于他們牢牢控制了這兩塊地方,才有了游牧民族的臣服和漢民族騎兵的強悍。朱元璋的戰略是對于蒙古高原的蠶食,即以長城以北的衛所為基地,不斷的用修筑衛所的方式推進控制區域。這種戰略方式與后來日本侵占華北非常相似,但這種方式卻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財富的基礎上的,成本非常高昂。迫于經濟的壓力,永樂裁撤掉了長城以北的眾多衛所,并且數次御駕親征,力圖畢其功于一役。永樂在幾次親征的戰役中也確實取得了多次重大的勝利。但眾多衛所的放棄使其實質上等于放棄了大片的土地,直接造成了天子守邊的尷尬局面。也為蒙古人采取靈活的游擊戰術創造了條件,因為明朝放棄了對漠南的控制權,蒙古騎兵就可以在廣闊的草原上肆意行事,強大的明軍被蒙古游騎牽著鼻子走,占有的土地沒有得到有效的統治,幾十萬精銳大軍一次又一次在蒙古草原上做著免費的旅游,卻給了韃靼休養生息的時間。衛所的放棄雖然是迫于經濟原因,但從軍事戰略上來講則是一大敗筆,他使韃靼贏得了喘息和壯大的時間,也為后來的土木堡失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