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的人物生平
李太后是明穆宗朱載垕的妃子、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嘉靖帝繼位后尊其為慈圣皇太后,死后追謚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太后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李太后的人物生平
尊為太后
李氏十五歲時,進入裕王府,侍奉裕王朱載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李氏為朱載垕生下兒子朱翊鈞。
隆慶元年(1567年),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同年三月,明穆宗封李氏為貴妃。
萬歷元年(1573年),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為母親李氏上尊號為慈圣皇太后。按照舊制,皇帝即位,尊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稱太后的,則加上徽號以示區別。當時,太監馮保想討好李氏,因此以并尊兩太后為名,暗示大學士張居正交付廷臣商議,尊明穆宗皇后陳氏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為慈圣皇太后,李氏與陳氏兩人便開始沒有區別。陳太后住在慈慶宮,李太后住在慈寧宮。張居正請求李太后看護明神宗的起居,于是遷居乾清宮。
嚴格教帝
李太后管教明神宗相當嚴格。明神宗有時不愿讀書,李太后便馬他召來,讓他長時間罰跪。每次明神宗在經筵聽儒臣講授完畢,李太后總是讓明神宗在她面前模仿講臣復述所講內容。凡到上朝之日,李太后五更時就來到明神宗的住處,招呼道:“皇上應該起來了。”下令左右扶明神宗起來坐下,取水為他洗臉,然后領著明神宗乘車而出。明神宗侍奉李太后惟命恭謹,而那些奉李太后之旨的宦官們,往往對他過分挾持管束。有一次,明神宗在西城曲宴上喝多了酒,命內侍唱新曲給他聽,內侍推辭說不會,明神宗便取劍要殺內侍,幸虧左右加以勸解,才取笑割去內侍的頭發。第二天,李太后聽說此事,傳話給張居正,讓他上疏切諫,并令他為明神宗起草罪己御札。又將明神宗召來罰跪,一一列舉他的過錯,明神宗哭著請求以后改過才算了結。
加尊去世
萬歷六年(1578年),明神宗大婚,李太后將返回慈寧宮,她囑咐張居正道:“我不能再早晚照護皇上了,先生親受先帝的托付,望每天早晚都能對皇上有所教誨,不負先帝對你的信賴。”同年三月,加上尊號為宣文。萬歷十年(1582年),加上尊號明肅。萬歷十二年(1584年),李太后與陳太后一起拜謁天壽山陵園。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再加李太后尊號貞壽端獻。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又加上尊號恭熹。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李太后去世,被上尊謚號為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于昭陵,另在崇先殿祭祀。
李太后獻身張居正
隆慶皇帝死時,李貴妃只有28歲,她兒子朱翊鈞登基時只有10歲。朝廷進入了“主少國疑”的非常時期。
如果時光倒轉,回到1572年舊歷5月,我們就能看到李貴妃牽著10歲的兒子住進乾清宮時緊張的表情。丈夫去世了,她感到悲痛;兒子當了皇帝,她感到欣喜。但兒子太小,國家又那么大,政事又那么爛,無不讓她縈心。
萬歷初年的新政之所以能夠迅速推開并取得巨大成就,就因為李貴妃、張居正、馮保這樣一個牢不可破的“權力鐵三角”。其時朱翊鈞尚小,凡由皇帝決定的事情,都由他的監護人李貴妃拍板定奪。
母愛可以讓一個女人極度自私,母愛也能讓一個女人產生超常的智慧。將母愛融入政治,要么一塌糊涂,要么充滿和諧。值得慶幸的是,李貴妃不但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嚴母。她將自己的這兩個功能轉植于兩位信任的大臣。在小皇上面前,馮保近慈,張居正持嚴。兩相配合,國事家事就顯得井然有序。
李太后與張居正的關系,在萬歷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后,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于皇上,均遭李太后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后亦明確回復:“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看了“李太后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鉤弋夫人的人物生平
2.朱翊鈞皇帝簡介
3.晉孝武帝司馬曜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