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賦稅有什么特征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無兩漢之外戚,東林做大,無唐之藩鎮,四鎮作亂,無兩宋之歲幣,朝貢日費,天子守國門,死于自縊,君王死社稷易主。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朝賦稅有什么特征?
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賦稅制度,賦稅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甚至可能成為暴亂、起義的直接原因。歷代改革、變法都要從賦稅入手。
明朝賦稅特征:賦役制向租稅制轉化
第一,從稅制上看,由賦役制向租稅制轉化。賦役并行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兩千多年,它對增加賦役收入曾起過重要作用。但是自宋元以來,土地兼并日甚一日,明代中葉,土地兼并已無法遏止。而有大量土地的官僚、地主往往以各種手段逃避賦役,普通百姓的賦役則日益加重,這不僅激化了階級矛盾,而且課稅田不斷減少,嚴影響國家財政收入。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明代中期不少地區先后進行過稅制改革,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張成正推行“一條鞭法”將賦和役并為一條,計畝征銀,丁役轉變成丁稅而隨田征收,從此,賦役制度逐漸讓位于租稅制,租稅制的實行,使兩千年來一直成為農民沉重負擔的徭役制度逐漸消失,這就大有利于勞動力的解放,對社會生產十分有利。
明朝賦稅特征:歷史上的對人稅逐漸向對物稅轉化
第二,從課征對象上看,歷史上的對人稅逐漸向對物稅轉化。中國歷史上課稅對象一般有三,即田(包括資產)、戶、丁。這種以田、戶、丁為課征對象的制度,在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的情況下已不適應,明初已開始趨向對物征稅,至一條鞭實行后,大部分改為按田征稅,這時丁稅雖然存在,但隨田帶納,而且丁稅遠不如田稅重要。
明朝賦稅特征:實物征收逐漸向貨幣征收轉化
第三,從實物征收逐漸向貨幣征收轉化。中國歷史上的賦稅多征收實物,其中雖然也有貨幣之征,但為數甚微。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宋代田賦征銀的現象已經出現,元朝則有相當一部分田賦以紙幣交納,自明英宗實行金花銀以后,遂以銀為正賦,自一條鞭法實行之后,役亦以銀征收,至此,實物之征逐漸轉變為貨幣之征。
明朝賦稅特征:民收民解逐漸向官解轉化
第四,從征收方法上看,民收民解逐漸向官解轉化。征課賦稅的方法,明初行胥使征解之制,又行糧長征解之制。這是因為賦課交納的是實物,官府征解不便。一條鞭法實行后,實物之征變成貨幣之征,銀的征解較實物方便得多,于是逐漸廢除糧長征收的“民收”之制,而實行令百姓直接將銀送至官府的“官收”之制,這時糧長僅負監督之責,而無征收之職。至正德以后,亦多委官解送,至明末,“官收官解”之制行于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