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歌的發展歷程
中華民國國歌指中華民國的國歌,先后有四首,但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后的《三民主義歌》。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民國是世界上少數有國旗歌的國家,即升降國旗時不使用國歌,而使用《中華民國國旗歌》。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華民國國歌的發展歷程。
1912—1915時期《中華民國國歌》
1912年1月1日,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臨時革命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歌,由沈恩孕作詞,沈彭年作曲,歌詞是:
“東亞開化中華早
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國榮光
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這首國歌曲調昂揚流暢,歌詞通俗凝煉。這是中國第三首國歌。
1915—1916時期《中華雄踞天地間》
1915年,袁世凱[2]篡奪了中華革命臨時政權,廢棄了孫中山頒布的國歌,啟用《中國雄立宇宙間》為國歌。
歌詞是:
“中國雄立宇宙間
廓八埏
華胄來從昆侖巔
江河浩蕩山錦錦
勛華揖讓開堯天
億萬年。” (堯字放勛,舜字重華,揖讓即禪讓之意)
這首歌曲雖短小精煉,但宗旨是為袁世凱復辟帝制搖旗吶喊,剛露面即被民主革命的滾滾浪潮淹沒。
1920—1930時期《卿云歌》
1916年袁世凱下臺。1920年段祺瑞政府教育部征集國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作曲家肖友梅將《尚書》中的《卿云歌》選作歌詞并作曲,汪榮寶選詞,1913年比利時作曲家哈士東(Joam Hautstone)作曲、1921年蕭友梅重新作曲
全歌僅四句16字,歌詞是:
《卿云歌》“卿云燦兮
糾縵縵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并由教育部下令于1921年7月在全國傳唱。這首歌為軍閥混戰的舊中國歌功頌德,涂脂抹粉,遭到國民的唾棄。
1930始
《三民主義歌[3]》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國歌,也是民國歷史上和近代史是影響深遠的國歌,在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被選擇為世界最佳國歌。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臺灣地區舉行升(降)旗儀式時使用
升(降)旗前演奏 中華民國國歌
升(降)旗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
三民主義歌三民主義歌由中國國民黨黨員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合作作詞。原為廣州黃埔軍校的校歌,首次出自民國十三年6月16日(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之訓詞。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南北統一后,戴傳賢建議將此訓詞,采為中國國民黨之黨歌歌詞。
1929年1月10日中央常務委員會決議采程懋筠所譜者為黨歌,理由是因該歌詞富愛國思想,且曲調和平,有力,有民族意識之效果。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國,在國歌未制定前,一般集會場合均唱這首黨歌以代替國歌。1937年6月3日,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以黨歌作為國歌,國歌征選案至此遂告確定。原本程懋筠創作此譜時,曾因為覺得不夠好而丟棄,其妻從紙簍發現后寄去參加比賽,竟拔得頭籌。
1930年3月24日,由于當時中華民國處在訓政時期,許多國民黨黨員提議使用《三民主義歌》作為國歌。由于反對使用一黨標志代表全國,所以設立了國歌編制研究委員會,支持國民黨黨歌。1937年6月3日,中央常務委員會批準了提案, 而在1943年, 《三民主義歌》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