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文學是怎樣的
捷克文學,始于9世紀,12世紀以后出現詩歌,13世紀初騎士文學開始興起,14世紀下半葉,市民文學興起,15世紀上半葉,文學開始廣泛地表達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斗爭愿望。
捷克文學興起
捷克成文的文學始于9世紀。大摩拉維亞帝國君主從拜占廷請來基里爾和麥托迪兩位傳教士,創造了古斯拉夫文字,是捷克 9至11世紀時的書面語言。早期捷克文學除《圣經》和一些拜占廷文學著作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和宗教贊美詩是用古斯拉夫文字寫的。其中以《摩拉維亞-巴龍尼傳說》和頌詩《主啊,憐憫我們吧!》最為著名。10世紀后,由于拉丁文化的滲入,形成拉丁和古斯拉夫文化并存的局面。在11世紀,拉丁文化占統治地位,出現了科斯馬斯(1045~1125)用拉丁文寫的《捷克編年史》,這是一部描述自原始神話時代一直到作者逝世為止的捷克歷史著作。
捷克文學各種風格
12世紀以后,開始出現用捷克文寫的詩歌,如《圣瓦茨拉夫,捷克國的大公》。13世紀初,捷克進入封建社會繁榮時期,騎士文學開始興起。這時期的優秀作品有敘事詩《亞歷山大》和《達利米爾編年史》等。14世紀下半葉,即查理四世帝國時代,市民文學興起,出現了反映市民生活和封建社會矛盾的一些作品,例如《赫拉德茨手稿》等。其中尤以《十誡》和《對于手工業者們和官員們的諷刺》兩篇最為著名。鬧劇《馬斯蒂奇卡日》諷刺中世紀賣藥的騙子,反映了當時的平民生活。
15世紀上半葉,爆發了反封建的胡斯運動,文學開始廣泛地表達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斗爭愿望。揚·胡斯(1371~1415)的《論教會》控訴了教會的殘酷剝削。他創造的新的正字法的基本原則在今天還在使用。這一時期宗教詩歌和抒情詩、歌曲的創作十分繁榮。《伊斯特布尼斯基圣歌集》收集了胡斯運動中大部分捷克詩歌,其中《誰是上帝的戰士》一首最有名。胡斯運動失敗后,文學進一步加緊了同宗教的聯系,彼得·赫爾奇茨基(1390~1460)寫了《真實的信仰之網》,宣傳人權平等的思想。他的信徒組織了“兄弟會”,繼承了胡斯派的傳統,宣揚精神上的自我完善。1579至1593年,“兄弟會”秘密出版了捷克文《圣經》新譯本《克拉利采圣經》,影響很大。
15世紀70年代,出現了代表市民階層政治立場的人文主義文學,其代表作家是維·科內爾(1460~1520)。1620年的白山戰役失敗后,捷克喪失了獨立,直到18世紀70年代才開始民族復興。這個時期稱為捷克的“黑暗時代”,知識分子大部分逃亡國外。如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揚·科門斯基(1592~1670)的諷刺作品《世界的迷宮和心的天堂》,就是在國外發表的。國內文學趨于衰落,有些作品也僅以口頭文學的形式流傳于民間。
捷克文學繁榮時期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上半葉,是捷克民族復興時期,文學重新走向繁榮。約·多布羅夫斯基(1753~1829)和約·榮格曼(1773~1847)等人,在努力提高捷克語地位、奠定現代捷克語語法基礎和豐富捷克語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弗·帕拉茨基(1798~1876)的歷史著作,瓦·克·克利茨佩拉(1792~1859)的戲劇,揚·科拉爾(1793~1852)反映各斯拉夫民族相互支持的著名詩集《斯拉瓦的女兒》,以及瓦·漢卡(1791~1861)和約·林達(1789~1834)的著名史詩《王室手稿》和《綠山手稿》等,為提高捷克人的民族意識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間,有的詩人開始發掘和整理民間文學的寶藏,認為那里才是真正民族精神的所在。弗·切拉科夫斯基(1799~1852)寫了《捷克詩歌的回聲》。此外,還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為捷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19世紀初,隨著民族復興運動的深入,文學也開始反映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民主運動。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以詩人卡·希·馬哈(1810~1836)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流派。這個流派的作品往往借寫歷史題材,以古喻今,反映了人民大眾反侵略、反封建、反專制主義的革命思想。馬哈的《五月》以及卡·亞·愛爾本(1811~1870)的《花束集》,都被譽為捷克詩歌中的明珠。散文方面,涌現出以鮑·聶姆曹娃(1820~1862)為代表的一批現實主義作家,聶姆曹娃的被譽為捷克文學瑰寶的長篇小說《外祖母》,劇作家約·卡·狄爾(1808~1856)的一些歷史題材的戲劇,諷刺作家、詩人卡·哈夫利切克(1821~1856)的一些諷刺作品和詩等,都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統治進行了充分的揭露,同時熱情歌頌了民族獨立斗爭。
現實主義
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文學日益發展,創作的主題是反對外族侵略,爭取民族解放,暴露統治階級的罪惡與腐朽,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號召人民起來為自身的解放而斗爭。以詩人揚·聶魯達(1834~1891)和維·哈列克(1835~1874)為代表的“五月派”,是當時文壇的生力軍。聶魯達的名詩《再前進》,斯·捷赫(1846~1908)的《奴隸之歌》,都滲透著革命的政治熱情。阿·伊拉塞克(1851~1930)是捷克現實主義歷史小說的創始人。
各種主義
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之際,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反映在文學上的各種流派有自然主義、圍繞在《現代評論》雜志周圍的頹廢派以及未來派。他們多從資產階級觀點出發,批評資本主義社會及其道德觀。捷克現代文藝批評的奠基人弗·哈·沙爾達(1867~1937)的論文集《為明天而斗爭》(1905)所闡明的藝術思想,具有印象主義的特點。還有一些作家陷于無政府主義思潮中。惟有詩人彼·貝茲魯奇(1867~1958)在他的詩集《西里西亞之歌》中,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表達了工人群眾對社會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強烈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成立。為無產階級解放而斗爭的作家和詩人成了第一共和國時期文壇上的主力軍。伊·沃爾凱爾(1900~1924)、斯·科·諾伊曼(1875~1947)、約·霍拉(1891~1945)、亞·塞費爾特(1901~ )等無產階級詩人,在作品中展示革命的美好未來;瑪·瑪耶羅娃(1882~1967)、伊·奧勃拉赫特(1882~1952)等共產黨員作家努力塑造革命者的光輝形象;茲·尼耶德利(1878~1962)、伊·沃爾凱爾的文藝批評,力圖用階級觀點分析一切文藝現象。與此同時,以“旋覆花”社為代表的捷克現代派詩歌開始興起。現實主義作家亞·哈謝克(1883~1923)、弗·萬丘拉(1891~1942)、卡·孔拉德(1899~1971)、卡·恰佩克(1890~1938)的散文,從各方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抨擊了反動的軍國主義和殘酷的帝國主義戰爭。所有這一切,使20年代的捷克文壇呈現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