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策火耗歸公簡介
火耗歸公又稱耗羨歸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雍正二年七月推廣全國,將明朝以來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并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清代政策火耗歸公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雍正影視形象圖片
清朝歷史簡介
清朝(后金)1636-1912,又稱大清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個征服王朝。
1583開始統一女真,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統一女真諸部。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末農民將領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山海關大戰后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初期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等,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占領中國。然后歷經康雍乾三朝,勵精圖治,創立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康乾盛世“,極大地擴充了版圖,疆域面積高達1300余萬平方公里,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清朝皇帝雍正簡介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并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于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于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其第四子弘歷。
清代政策火耗歸公簡要介紹
火耗歸公又稱耗羨歸公,地方官征收錢稅時,會以耗損為由,多徵錢銀,更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范圍大於火耗,耗羨還包含雀鼠耗等。
徵納運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損耗,稱為雀鼠耗。漢朝時,每繳糧食一石,加耗兩斗,后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到四斗。
雍正二年正式實施耗羨歸公,最早在山西推行,二年七月,正式推廣至全國,將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并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清代政策火耗歸公主要內容
,官至極品俸銀不過180兩、祿米180斛,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生活。于是有所謂“火耗”。火耗又稱“耗羨”、“羨余”是正稅之外無定例可循的附加稅,也是默許州縣官在收稅時加征銀兩。雍正二年(1724)降旨實行耗羨歸公,同時各省文職官員于俸銀之外,增給養廉銀。各省根據本省情況,每兩地丁銀明加火耗數分至1錢數分銀不等。耗羨歸公后,作為政府正常稅收,統一征課,存留藩庫,酌給本省文職官員養廉。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稅權力,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的薪給,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積極作用。但州縣官于額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