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戰---日本挑戰東亞秩序
引言:日本把這筆賠款一部分用于軍備擴張和振興工業,一部分儲到倫敦銀行作為日本保有的外幣,在實行著金本位的列國之間通行,成功地導入了一種新的金融制度。另有數據表明,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勒索賠款白銀2億3000萬兩,合美元10億之巨。
甲午之戰---日本挑戰東亞秩序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日兩國第一次勢均力敵。在過去歷史中,日本基本上是中華東亞秩序的一員。但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在亞洲的擴張,中日兩國力量對比發生改變,甲午之戰則成為轉折點使中日力量對比徹底倒置。這是西方文明沖擊下造成兩國變革的結果,所不同的是,中國喪失了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歷史機遇,而日本卻由此開始現代化進程并進入世界列強行列。
甲午戰爭
甲午之戰,即發生在東亞文明板塊內的激烈撞擊,是由東亞秩序與西方秩序之間的沖突引發的。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使東亞秩序遭到破壞,而日本隨后成為東亞秩序的挑戰者。一些政治學家認為,西方秩序呈垂直結構以帝國式等級體系將許多國家聯系在核心國家周圍,即強國將弱國作為經濟政治附庸,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源掠奪。這種國家關系結構是西方社會強盛的制度基礎。而東亞秩序則是水平結構的,自由松散地組成宗主國與其藩屬之間的關系。這一體系中的一個要素是“封”,即宗主國給外番賜以封號;另一要素則是“貢”,即由小國給宗主國進貢。這種納貢也有貿易的成分在其中。東亞秩序是僵化的、未受挑戰的,而西方秩序則呈現著現代結構,充滿競爭活力。大陸型封閉式的中華秩序,最終被海洋型開放式的西方秩序撞了個粉碎。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雖然有一些少數民族對東亞秩序進行挑戰,并取得一些成功,但從未改變這種秩序結構。
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使東亞傳統秩序遭到破壞,日本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當日本發現西方力量的強大,便決定與之合流———對西方列強來說,他們在向中國進擊時如能有一個東亞同謀者,那將極為有用。日本正是在加入西方秩序之后挑戰東亞秩序獲得了某種成功。
西方列強強迫日本要比強迫中國晚十多年。中國的慘敗使日本領導人陷入恐懼而不敢抵抗,以免重蹈中國鴉片戰爭的覆轍。雖然日本人曾試圖在下關和鹿兒島進行地方性抵抗,但以悲慘的失敗結局告終。日本還比中國幸運,它從未被完全拖進一個依附性的“殖民地”貿易模式當中去,它幾乎完全避免了外國貸款和外來投資,能夠雇傭并解雇外國技師。此外日本的條約體系從來沒有發展到正式割讓領土的程度,在明治維新前,西方傳教士也未得到去日本內地傳教的權利,關于勢力范圍或瓜分日本的情況也從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