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行政區劃
商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從商湯立國到武丁中興,商王國一步步發展起來,成為“邦畿千里”的大國,無論在政治、 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遙遙領先于世界其它國家。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商朝行政區劃。
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達陜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始都亳,曾多次遷移,后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1],
先商時期,商族為夏后氏的諸侯,商族首領稱作“商侯”。有封地七十至一百里。
遠古時代,中原的華夏民族與外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錯的局面。
晚商的北界在易水流域,西達太行山麓,西南界在沁水流域,南界在商丘之南,東界在曲阜之西。
都城稱作“邑”或“商邑”,其外七十至一百里內屬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區域,稱作“蒿”(郊)、“鄙”、“奠”(甸)。邑、郊、鄙、甸此四地相當于商王朝的王畿地區,在《尚書·酒誥》中稱為“內服”。
商朝行政區劃:都城
記載“先八后五”,即成湯滅夏前八次徒都,而后五遷。王國維搜羅史料湊成八遷。“契自亳遷蕃”、“昭明遷砥石[2]”、“昭明遷商[3]”、“相土遷商邱[4]”、“相土遷泰山下,又復歸商邱[4]”、“商侯遷殷[5]”、“殷侯遷商邱[5]”、“湯始居亳。
商朝行政區劃:方國
方國或方國部落是指中國夏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現今學者對這些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方國”一詞最初由孫怡讓在《契文舉例》中提出?!吨芤?middot;既濟》篇載,“方,國也”。
“方”便是“所有的國”,甲骨文中稱為“多方”。在甲骨卜辭中,有稱為“某方”的國,又有不稱“某方”的國。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某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6]。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國甚至達到了能與當時中原共主王朝夏朝與商朝平等抗衡的規模。目前可辨別的方國有150余個。使用的名稱是商族給這些方國附上的他稱,其中與商族敵對的方國的名稱多為貶稱,而與商族友好的方國的名稱多為中性名稱。各方國根據與商的關系分為敵對、臣服和時服時叛三類。
判斷甲骨卜辭中的國名是否屬于廣義的方國主要根據以下7種標準:
甲骨文中稱方的,“某方”、“方某”; 甲骨文中稱爵的,“某侯”、“侯某”、“某白”、“白某”、“某子”、“子某”、; 甲骨文中稱子的,“某子”、“子某”; 甲骨文中記載與殷商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的; 甲骨文中稱王的,“某王”; 甲骨文中記載的國名與考古材料對證的; 甲骨文中記載的國名與西周金文等早期傳世文獻對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