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人物生平簡介
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領(lǐng),傳說為帝顓頊的孫子。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禹人物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大禹人物生平簡介
早期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yīng)為顓頊六世孫)。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qū),母親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于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造成水患災(zāi)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shè)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zāi)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xié)助,他視察河道,并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jié)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guī)劃水道。他帶領(lǐng)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jù)標桿,逢山開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lǐng)老百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jīng)過13年治理,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zāi)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yōu)楸磉_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chǎn)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guī)劃為九個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guī)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qū)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wù)。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姆?,則根據(jù)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即位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從有關(guān)文獻看,夏禹與陽城、平陽的關(guān)系是十分密切的。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jié)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墩f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后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自然災(zāi)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lǐng)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看了“大禹人物生平簡介”還想看:
1.夏朝皇帝大禹的簡介
2.夏朝帝王芒人物簡介
3.夏仲康的人物簡介
4.歷史人物秦武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