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物女英簡介
女英,中國上古人物。因出生于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順平),而姓伊祁氏,是五帝之一帝嚳的孫女、唐堯伊祁放勛的女兒,與妹姐姐娥皇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下面是上古人物女英簡介。
女英,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舜帝的妃子。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勛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當(dāng)然,在她們生活的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還沒有“公主”這個稱呼。
當(dāng)時還在氏族社會時期。當(dāng)時有一種婚俗,娶妻的男人有一種選擇權(quán),在岳父母同意的情形下,可以決定是否要將妻子家中無夫或待嫁的姐妹們,也一起娶回去。這種制度,在周朝時正式成為一種貴族特有的禮制,寫入禮法中,被稱為“媵制”。《禮儀·婚禮》中明確地寫著:“嫁女必以侄娣從,謂之媵”。充當(dāng)“媵”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男人正式妻子的親姐妹或堂表姐妹們。“媵”的身份,比妾自然要高得多,但是也低于丈夫的正式妻子,從屬于正妻。后人據(jù)此推測,堯帝嫁女時,就使用了這種媵制。一般認(rèn)為,正式出嫁的應(yīng)該是姐姐娥皇,妹妹女英則是姐姐的媵。總之,伊娥皇伊女英有了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舜帝姚重華,應(yīng)該是愛上了這對姐妹的,因為與伊部族的聯(lián)姻,是舜父不同意的事情。而舜在這種情形下,采用了“不告而娶”的辦法,這應(yīng)該是他愛戀的一種表達(dá)方式。當(dāng)聯(lián)姻的好日子來到的時候,舜帶著人馬和禮物,在媯水邊迎娶了這一對姐妹花。舜的部落是黃帝第九世后裔,當(dāng)時他和堯帝伊放勛的勢力范圍都在如今的山西境內(nèi)。
傳說中,舜帝“目重瞳子(每個眼眶里都有兩個黑眼珠),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是個壯碩墩實、長得有些奇異的黑漢子。雖然外表算不上英俊,但是身體倍棒,會種莊稼會捕魚打獵,還會制作陶器,更有高雅的業(yè)余愛好,會彈琴(想來勞作之余,丈夫彈琴,妻子歌舞,感情與日俱增)。在那個物質(zhì)條件簡陋的時代,舜算得上是超級的好男人了,更何況他還是部族將來的首領(lǐng)。所以三人婚后的生活還是很幸福的。然而舜私娶伊氏姐妹的事情,到了老父瞽叟那里卻過不了關(guān)。傳說瞽叟聯(lián)合后妻之子姚象,決心鏟除這個迕逆的長子。——關(guān)鍵原因可能是因為與兒媳的部落有仇,而且長子一家勤勞致富,牛羊成群、糧食陶器數(shù)不勝數(shù),老兒早已眼熱,姚象更是對兩位身份不凡的漂亮嫂嫂垂涎欲滴。
于是瞽叟和姚象對姚重華屢屢加害,卻又屢屢被他逃脫。據(jù)說在這場兄弟鬩墻父子離心的事件中,舜得到了娥皇女英的多次幫助。可見夫妻間已同心協(xié)力、共同進(jìn)退了。關(guān)于娥皇女英的身世,有些傳說中說娥皇生母早逝,女英是繼母的孩子。其實當(dāng)時正是父系氏族,伊放勛自然有一大群的女人,彼此間的地位完全視乎伊放勛的寵愛程度而定。娥皇女英姐妹的母親都不受寵,所以嚴(yán)格來講,她們都是庶出的。
太史公司馬遷在《五帝本記》里說道:當(dāng)年堯帝聽說了舜的聲名,于是嫁女與他,并且考察了若干年,覺得舜確實堪當(dāng)重任,便把自己的王位也授予了這位乘龍快婿,是為“禪讓”。這千古德政讓太史公十分感慨,很是發(fā)了一通議論,感嘆古時的世界大同是多么美好。
女英助夫奪帝
《竹書紀(jì)年》卻講述了另一番景象。堯帝伊放勛最寵愛的是一位名叫女黃的妻子,她為伊放勛生下了兒子丹朱。由于堯的偏愛,丹朱在十個兒子中地位最高,成為堯內(nèi)定的繼承人。當(dāng)堯自覺年老力衰的時候,他果然將皇位傳給了丹朱。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們從小就看著各自的母親受到父親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況丹朱一向恃寵,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稟性兇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讓丹朱做這個皇帝。于是一場政變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姚重華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勝利,將堯和丹朱都囚禁起來——堯應(yīng)該也沒什么好抱怨的,當(dāng)初他就是用同樣的方法從大哥摯手里奪得了首領(lǐng)位置。接下來,九個小舅子和姚重華之間,又為誰最后繼位展開了殊死搏斗。
三年后,姚重華最后勝出。在這整個過程中,娥皇女英始終堅定地站在丈夫的一邊。姚重華成為“舜帝”。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堯奪兄位、舜奪丈人位的事情說成是“禪讓”制。所以在廣大民眾眼里,堯帝與舜帝都是中國上古史中,具有美德與智慧的統(tǒng)治者,被后世的人們視為典范。托了父親與丈夫的名聲,娥皇女英也成為中國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假如《竹書紀(jì)年》說的才是事實真相的話,這個表率就很成問題了:衛(wèi)道士們豈不是明著教女人不用履行為人女兒的職責(zé),只要對老公好就夠了?在平平常常相夫教子幾十年后,娥皇女英跟隨著丈夫,一起踏上了“南巡”的路途。(又一個“禪讓制”的傳說,說是舜傳位于禹,然后避位南巡。其實《竹書紀(jì)年》所紀(jì),卻是禹帝姒文命造反,奪了皇位,還把舜帝姚重華夫妻流放了。——這個應(yīng)該比“禪讓”更靠得住:舜殺了禹的父親,怎么會把禹選為繼承人?應(yīng)該是禹為報殺父之仇,與舜的部落來了一場戰(zhàn)斗,最后報仇且奪權(quán)嘍。)
三年后,舜死于蒼梧,歸葬湖南九嶷山。 失去了丈夫的娥皇女英姐妹,面對奔流的湘江,痛哭失聲。流水遠(yuǎn)逝,正象她們的丈夫一去不返,不能復(fù)生。蘆蒿無邊,江霧蒼茫,臨風(fēng)憑吊,更添哀傷。無力北返、傷痛難禁,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盡了。同情這對姐妹的人們,從此將她們視作專司蠟月的花神水仙。還說,她們的眼淚滴在湘江邊的竹子上,淚痕不褪,點點成斑。傳說天帝因為姐妹的癡情而憐憫他們,依生前身份的不同,舜帝被封為湘水之神,號曰“湘君”,娥皇女英則為湘水女神,號曰“湘夫人”。湘江邊沾著這對姐妹思夫淚痕的斑竹,因此被稱為“湘妃竹”。
后人評價
《山海經(jīng)》里還記載:“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出入必以飄風(fēng)暴雨。”看來,湘君、湘夫人是有諸多委屈、太多相思要訴說。1000多年后,一位叫屈原的文人,高冠博帶,行走江畔,感慨萬千,作《九歌》,其中有祭祀湘君和湘夫人的樂辭。今日讀來,依然有“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的無盡悵然。自孔子以來,儒家的思想便漸漸統(tǒng)治了史學(xué)界,雖本是出于善意,可也開了“文過飾非”的歷史先河,“數(shù)達(dá)于德”的精神也逐漸變味成說假話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說大話的政治習(xí)性。“堯禪舜繼”的遠(yuǎn)古大同,可能只是儒家想象的產(chǎn)物。也許是對當(dāng)時的現(xiàn)實太過絕望吧,他們才期望可以給后世一個美麗傳說,用善良喚回一些文化的良知。那么,我們在盡可能尋找歷史本真的同時,不妨就相信一次他們的“選擇記憶”或者“假定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