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唐僧是怎么樣的
唐僧性格中永遠存在佛門子弟的善良和寬容。對于別人、妖魔帶給他的災難,他總是用寬大的心胸和常人鮮有胸懷去包容,去接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上的唐僧是怎么樣的,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上的唐僧是怎么樣的
真實的唐僧,俗家名諱:陳祎,是唐代著名高僧,精通“經、論、律”三種,所以又被人稱作“三藏法師”。唐僧少年時,家境貧寒,在凈土寺中跟隨長捷法師學習佛法,因為他愛好佛法,學習起來更加的刻苦,在13歲的時候,就在洛陽正式出家。出家后不改當初對佛法的喜愛之情,反而更加的刻苦努力鉆研,熟讀各類佛家經典。
學習佛學的時候,為了更好的懂得其中的意思,唐僧經常輾轉于全國各地學習佛法,在解惑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疑惑。唐代,因前朝經歷了很多風雨,唐僧的那個年代,很多佛學資料都已經殘缺或者不知所蹤,學習起來,往往不能達到解惑的地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決定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學習。歷經艱苦到達天竺后,唐僧還未休息,就進入了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在學習的同時,唐僧也在天竺與各位佛法大家學習,辯論佛法。唐僧在天竺學習佛法20年,唐僧的聲譽在天竺也越來越高,在拒絕天竺人們的熱情挽留,唐僧踏上了回程。
回到東土之后,唐僧一邊講經宣傳佛法,一邊翻譯各類佛家經典。他將取經路上的見聞編寫為一部《大唐西域記》。他創立了法相唯識宗,翻譯了很多佛家經典,例如《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等佛家著作,這些著作在佛家文獻里都是經典,而唐僧也因此盛名享譽全國。
唐僧十世輪回
關于唐僧十世輪回的說法,最多的便是唐僧的前幾世在前往西天取經時,在路過流沙河的時候,被那時還是妖怪的沙僧吃掉了,這便是很多網友們認同的說法。就如沙僧所說他吃人無數,之后九個取經人的頭顱在那條鵝毛浮不起,蘆花定底沉底的流沙河漂浮著。
所以說唐僧十世輪回,前九世都在前往西天取經的時候被沙僧在流沙河的時候給吃掉了。雖然說唐僧取經是確有其事,但是《西游記》完全是一本神魔小說,所以里面的事情全是作者杜撰的。《西游記》是取材于《大唐西域記》和諸多的民間傳說的。宋代時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更是《西游記》故事最早的雛形。關于唐僧十世輪回的故事在其中也是有記載,但是其中深沙神(沙僧的原型)只說是兩度吃了唐僧,并非是像現在這般被網友們認為是被吃了九次。
其實沙僧吃的那九個取經人是否是唐僧,十世輪回匯中的存在也沒有什么史實可以考證,畢竟只是作者編寫的小說,而且作者也并沒有寫明沙僧帶著的九個頭顱就是唐僧的前世。不過有個笑話說:有人見到觀音在拜自己的像,便問為什么,觀音回答說求人不如求己。說明只有自己靠自己才能獲得解脫。這也就是觀音在一開始就告訴沙僧那九個漂浮在流沙河的頭顱是有用處的,讓他收好的原因。因為最后唐僧就是靠著自己前世的九顆頭顱度過流沙河的。
唐僧人物形象分析
唐僧是小說《西游記》中,人物形象比較豐滿的一個人了。對于《西游記》中唐僧人物形象分析大概也就是說唐僧是一個善良慈悲,但是卻又無法明辨是非的人吧。這一對唐僧人物形象分析其實也是無可厚非,誰讓唐僧只是一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呢。
在前往西天取經的隊伍中,與其說唐僧擔任的是一個師傅的角色,還不如說唐僧是隊伍中的一個領導者,他是取經隊伍的負責人。是唐僧自己胸懷天下,有著遠大的思想抱負,所以被觀音菩薩選中成為完成西天取經大業的負責人。他在那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途中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都能化險為夷,其實背后都有著滿天神佛的身影,當然唐僧的三個徒弟的保護自然也是離不開的。
雖說唐僧只是孫悟空、豬八戒還有沙悟凈的師傅,他三個徒弟的本領高超,但是他本人并沒有太大的能力。唐僧只是一個善良慈悲的僧侶,他有著一個普通人的性格,他懦弱怕死,容易受到別人的挑撥,所以也有著不能明辨是非的缺點。這也難怪在《西游記》中,唐僧會受到豬八戒的挑撥,以至于誤會了能識破妖怪詭計的孫悟空。這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一段可以體現。這也其實很正常,因為唐僧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圣賢,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唐僧這一角色代表的并不是一個得道高僧,而是一個凡夫俗子的形象。
看了“歷史上的唐僧是怎么樣的”還想看:
1.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
2.玄奘的真實身世是怎樣
3.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
4.唐僧西行的真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