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歷史淵源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先民在有史記載以來被稱為“百越”,“百越”是我國古代東南和南部地區一個分布廣泛的族群,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傣族的歷史淵源,希望能幫到你。
傣族的歷史淵源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先民在有史記載以來被稱為“百越”,“百越”是我國古代東南和南部地區一個分布廣泛的族群,在東起今浙江、福建,南至今廣西、云南,直至東南亞一帶的廣大領域內都有他們活動的足跡。其后裔還包括了今天的水族、布依族、侗族、黎族等民族。因其歷史上同俗共源、支系發展繁雜、分布地域廣闊而被稱之為“百越”,以示其多。
“百越”一名出現于戰國晚期,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交趾在今越南北部,會稽在今浙江省紹興,加上云南省整個南部邊沿地區,構成一個半月形的廣闊弧形地帶,是最早的百越文化區(黃惠焜著:《從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6頁。)。自殷商以來,云貴高原上便有越人活動。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在傣族地區或鄰近傣族的地區多有發現。從60年代始,景洪瀾滄江沿岸的臺地上先后發現了曼蚌囡、曼允、曼景蘭、曼廳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出石斧、石錛、石刀、魚網墜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貝殼等遺物(宋兆麟:《云南景洪附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載《考古》1965年第11期。)。在德宏瑞麗江畔的芒約和隴川曼膽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上也發現了夾沙紅陶、夾沙黑陶、印紋陶片、石斧等遺物,其中有肩石斧、石網墜和印紋陶是古越人文化的典型代表,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具有明顯的百越文化特性。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昆明……其西千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曰:“滇越、閩越,則通號越,細分而有閩,滇等名也”。這是公元前1世紀時關于傣族的明確記載。公元69年,東漢王朝在云南西部越人區域設置永昌郡(郡治在今保山),轄永昌徼外的廣大傣族先民。在歷史發展的演變過程中,傣族先民又以多種族稱見于史乘。《后漢書•西南夷傳》中稱之為“撣”;唐代樊綽的《蠻書》則根據其特征稱之為“黑齒”、“金齒”、“繡腳”、“繡面”等,宋代沿稱“金齒”、“白衣”,元明時寫作“百夷”,清代后多稱“擺夷”,自稱則一直是“傣”。黑齒、金齒實際上是一種裝飾牙齒的習俗,現今大部分傣族仍以各種植物染黑牙齒為美,或長期嚼食檳榔等導致黑齒,或以金銀齒套裝飾牙齒。繡腳、繡面即文身,是傣族中仍很盛行的一種習俗;而史料中的“通身褲”、“娑羅籠”即統裙,是傣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所謂的“樓居”則一直是傣族的傳統建筑--干欄式建筑,這些都是古越人與今天的傣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史書所載的滇越是百越最西的一個族群,活動范圍包括今云南西部德宏地區及緬甸南北撣邦的部分地區,《漢書•張騫傳》又稱之“乘象國”,是云南通往緬甸、印度的必經之路。“乘象”和“役象”是越人的一大特征。《論衡》曾記越人役象說:“書言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唐代的《蠻書》亦記:“開南以南養象,大于水牛,一家數頭養之,代牛耕也”,“象大于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開南在今景東,是當時南部傣族的腹心地帶,轄區及于今西雙版納,說明唐代的傣族社會已經進入了犁耕農業時期。古代傣族養象力役或乘象出行、出戰的習俗至600年前的史料中仍有記載。明朝三征麓川(今德宏大部地區)時便遭遇了思倫發叛軍的“象戰”,據明太祖洪武《實錄》記: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時思倫發悉舉其眾號三十萬,象百余只……以萬人驅象三十余只逆戰,其酋長跨巨象直前……其酋長、把事、昭綱之屬皆乘象,象皆披甲,背負戰樓若欄木盾,懸竹筒于兩旁,置短槊其中,以備擊刺。陣既交,群象沖突而前,我軍擊之,矢石俱發,聲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思倫發……大敗。”云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清代時反映傣族生活風俗習慣的繪畫作品--《乘象圖》,說明傣族乘象的習俗至清代仍有保存。傣族先民自東漢以后又被稱作“撣”,撣國就是滇越,云南境內的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等周邊民族至今仍對傣族保留有這一稱呼。撣國是傣族先民在2000年前建立的早期部落國家,對東漢政府有貢賦,是東漢的邊境郡(屬國)。《后漢書•西南夷傳》對此有載:“永遠九年(公元97年),(永昌)徼外蠻及撣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解支,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明年元會,安帝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采曾各有差也。”
公元8世紀起,唐代時,南詔地方政權劃出十賧、七節度、二都督統轄區內各部,其中的永昌節度轄區包括今德宏全部;開南節度轄區包括今西雙版納全境。至宋代大理國時期,傣族先民“金齒”、“芒蠻”、“白衣”仍歸大理國管轄。
公元13世紀,元代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區設六路一賧,以德宏為中心設金齒宣撫司,以西雙版納為中心設徹里軍民總管府,成為元初云南行省五大區域中的重要部分。
公元1384年,明代在西雙版納設車里軍民宣慰使,在滇西設干崖、南甸、隴川等宣撫司,猛卯、路江等安撫司和芒官司等,在怒江以東設耿馬安撫司、孟定御夷府等,在滇南景東、元江等地設府。公元1670年,車里宣慰使刀應勐將轄區劃分為12個提供封建負擔的行政單位,傣語稱之為“版納”,始有“西雙(‘十二’的傣音)版納”之稱。
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南部傣族曾以西雙版納為中心建立了景龍金殿國,又稱勐泐國。據傣文《泐史》(《勐泐的歷史》)記載:“叭真于祖葛歷542年(公元1180年)入主勐泐,遂登大寶,稱景龍金殿國至尊佛主……建都于景蘭……”《泐史》上卷稱車里全境為勐泐;稱首邑為景龍,傣語即黎明之都;中下卷則稱全境為勐永,意即孔雀之國和孔雀之都。西部傣族以今德宏瑞麗江河谷為中心建立了勐卯地方政權。至11世紀,勐卯與勐生威、勐興古、勐興色三個傣族部落政權聯合建立“果占壁王國”。至思可法時期,又建立了稱雄滇西200余年之久的麓川王國,《百夷傳》記其境域云:“景東(今云南景東縣)在其東,西天古刺(今緬甸白古)在其北,八百媳婦(今泰國清邁、清線一帶)在其南,吐蕃(今西藏)在其北”。
至清代,西雙版納、德宏、孟連、耿馬等地仍承襲明朝設置,元江、景東、思茅、普洱等地則設流官治理。民國初年,設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1913年在德宏設置行政區,1925年將西雙版納改設車里、佛海、五福、鎮越、象明、普文、盧山等七縣。1932年又在德宏設置潞西、瑞麗、盈江、梁河、隴川、蓮山等六個設治局。
各朝各代對傣族地區行政區域的設置,確定了祖國西南的疆界,加強和鞏固了中原內地與邊疆傣族的聯系。同時,傣族也在這種歷史進程中,與全國其他民族一道,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反對民族的分裂,為維護國家的統一、領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貢獻。
傣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因其分布上所處的通內聯外的特殊地理位置,與中原內地和東南亞國家都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中原政府通過穿越傣族地區的“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上的往來。傣族地區成為通商的必經道和貨物的集散地,絲綢、茶葉、土雜等物出境,換回寶石、玉器等特產,促進了當地和中原的經濟發展。小乘佛教也經東南亞國家進入,在傣族地區擴散和發展起來,為傣族文化增加了更誘人的神秘色彩。而今,這種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更為興盛,古老的“南方絲綢之路”繼續發揮著更為積極的作用。
傣族的歷史概況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稱“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于中國的云貴高原,曾多次在云貴高原建立政權,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600萬,中國境內約126萬。
傣泰民族在中國史籍中,先后被稱為“哀牢”、“撣”、“烏蠻”、“白蠻”、“白衣”、“金齒”、“黑齒”、“白夷”、“僰夷”、“擺夷”等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暹羅王國的推動下,國際社會開始把分布于各國的傣泰民族統稱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泰民族分別命名,在泰國、 柬埔寨、越南等國仍被稱為“泰族(Tai)”,在老撾被稱為“佬族(Lao)”,在緬甸被稱為“撣族(Shan)”,在印度被稱為“阿洪族(Ahom)”,在中國被稱為“傣族(Dai)”。傣泰民族雖有不同他稱,但均自稱“Tai”或“Dai”或兩者之間的發音。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發音差距也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繃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看了傣族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