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酒的發展歷史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于一體的藥酒,不僅配制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下面一起看下中國藥酒的發展歷史吧。
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后,我們的祖先貯存谷物,由于保存方法原始、條件差,谷物易受潮發芽霉變,這些長霉的谷物就成了天然的曲蘗,遇水后便開始發酵成酒。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酒類品種之多、品味之高,足稱盛期。由于釀造方法不同,可分為蒸餾酒、發酵酒和配制酒三大類。
飲酒有什么好處呢?中醫認為,酒本身就是藥,也可以治病。酒為水谷之氣,味甘甜,入心肝經,具有暢通血脈,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養胃氣、厚腸胃、促消化、潤皮膚,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功效,還能引藥上行,助藥力。如果飲用過量,不僅無益還能誘發各種疾病。因此,飲酒要有節制、要適度,揚其所益,避其所害。
酒與醫藥相結合,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創舉,古今有“酒為百藥之長”之說。根據史料記載,藥酒從先秦時代就有了一定發展。藥酒在中醫學上又稱為酒劑。所謂藥酒,一般是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和動物的全體或內臟及某些礦物質成分按一定比例浸泡在低濃度食用酒精中,使藥物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后去渣而成。
對于藥酒,我國歷代學者都有很高的評價,如:秦漢時期《黃帝內經》中《素問·湯液醪醴論》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系。漢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其在腸胃,酒醪所及也”的記載。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載“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之說。
北魏賈恩勰的《齊民要術》對制酒方法,特別是對浸藥于用酒制作均做了詳細說明。
唐代醫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元代勿思慧《飲膳正要》《御藥院方》、明代方賢的《奇效良方》、陳夢雷《醫學全錄》、清代汪昂《醫方集解》、項友的《同壽錄》等等,都對藥酒做了很高的評價和收集。
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于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后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于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26~144在位)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張道陵)于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亦稱天師道。相傳,張天師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靈涂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于水火,天師將自創金丹術和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體的神秘草藥配方。張天師將藥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覺身輕體健,精神煥發強于從前。因藥入酒,酒帶藥行,藥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師施救蒼生之恩,贊譽此藥酒為“妙沁神酒”,即為當下出名的妙沁藥酒。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于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制出"麻沸散"。
為什么藥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歡迎,并樂于接受,自有它的獨到優點。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適應范圍廣
藥酒,既可治病防病,凡臨床各科190余種常見多發病和部分疑難病癥均可療之;又可養生保健、美容潤膚;還可作病后調養和日常飲酒使用而延年益壽,真可謂神通廣大。難怪有人稱藥酒為神酒,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股香泉。
2 .便于服用
飲用藥酒,不同于中藥其它劑型,可以縮小劑量,便于服用。有些藥酒方中,雖然藥味龐雜眾多,但制成藥酒后,其藥物中有效成分均溶于酒中,劑量較之湯劑、丸劑明顯縮小,服用起來也很方便。又因藥酒多1次購進或自己配制而成,可較長時間服用,不必經常購藥、煎藥,減少了不必要的重復麻煩,且省時省力。
3 .吸收迅速
飲用藥酒后,吸收迅速,可及早發揮藥效。因為人體對酒的吸收較快,藥物之性(藥力)通過酒的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周流全身,能較快地發揮治療作用。臨床觀察,一般比湯劑的治療作用快到4—5倍,比丸劑作用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