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后蜀歷史
后蜀(934-965年),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2主,共31年,965年正月被北宋所滅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五代十國后蜀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五代十國后蜀歷史基本概況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年),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后唐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稱帝,改元明德,國號大蜀,史稱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子孟昶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改元廣政。
契丹滅后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后周顯德二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發兵攻蜀,孟昶投降,后蜀滅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后主孟昶喜愛芙蓉花,于是命人在成都遍植芙蓉,故成都別稱芙蓉城,流傳至今。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后蜀的政治不算好,但也不太惡劣;環境安定,割據的形勢使中原朝廷榨取不到蜀地中的一絲一粒,經濟發展有較好的條件;文化上繼承唐朝和前蜀的情況,與南唐、吳越同為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
廣政十三年(950年)蜀中一斗米只賣三文錢(一斗重12.5斤,6.25千克。1文錢相當于2毛錢),人民的賦役的負擔很輕,府庫里儲藏的糧食金帛卻很豐富。成都城上遍種芙蓉,九月里花開的時候,望去好像一片錦繡。城外墻邊,處處亭榭,游人如云,十分熱鬧。這時的中原正在后漢末年,混亂黑暗,比起蜀中來,頗有天壤之別!
但是這終究是官僚、地主、富商的"樂園",廣大的農民群眾至多暫時得到賦役較輕的好處。當地的統治集團的舒服日子也不可能長久,因為在這個"安樂窩"里只會產生腐朽的新貴,一旦中原王朝的實力強大起來了,這些新貴的末日就到了。
孟昶的親信大臣王昭遠就是這些新貴的典型。他13歲就做了孟昶的侍從,是個貼身小使。后來做了通奏使、知樞密使,手掌軍權,可定斷國家大事。孟昶要對付舊將,就必須提拔自己信得過的新人。在他的心目中,王昭遠是絕對可靠的人物,府庫財帛,可以任他隨便支取,并且沒有任何監督。王昭遠跟著權利和財富的膨脹,對自己的才干也估計得越來越高。他身居蜀中、執掌蜀政,便自命為諸葛亮。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王昭遠竟然自夸自己取得中原是易如反掌。到了被北宋軍隊打垮的時候(965年),又羞又急,便哭了出來,被人們叫做"帶汁兒諸葛亮",成為了一個笑柄。后來,王昭遠逃跑時,則被宋軍活捉。
就是在這批人的統治下,后蜀晚年的政治,一天比一天腐敗。后周、北宋兩朝不動則已,一動,后蜀的偏安就保不住了。在這一點上,前蜀、后蜀的情況極盡相同。后唐出兵僅70天而攻滅前蜀(925年),北宋出兵66天而滅了后蜀(965年),所費時間相差無幾,看起來像是巧合,實則并非偶然。后蜀亡后,孟昶投降,同年七月逝世。
后蜀高祖孟知祥的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孟知祥成年后,得到晉王李克用的賞識,任命其為左教練使,并將侄女嫁給他。
908年(后梁開平二年),李克用病逝,李存勖繼位,任命孟知祥為中門使。當時任中門使的人常因得罪而被殺,孟知祥便請求更換職務。李存勖便任命孟知祥為馬步軍都虞候,但要求他推薦可以擔任中門使的人。孟知祥推薦了郭崇韜,郭崇韜因此很感激他。
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后唐,將太原府升格為北京,任命孟知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
牧守西川
925年(同光三年),李存勖命其子魏王李繼岌與郭崇韜討伐前蜀。郭崇韜臨行前,向李存勖推薦孟知祥,稱其為平蜀后鎮守西川的最佳人選。
不久,前蜀滅亡,李存勖任命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行使節度使職權。
孟知祥到洛陽辭行,李存勖設盛宴款待,又對孟知祥道:"我聽說郭崇韜有異心,你到成都后,給我殺了他。"孟知祥道:"郭崇韜是國家有功之臣,不應該殺他。等我到成都后觀察一下,如果他沒有異心便送他回來。"
926年(同光四年),孟知祥到達成都,而郭崇韜已被冤殺。不久,李繼岌東回洛陽途中,先鋒康延孝造反,攻破漢州(今四川廣漢)。孟知祥立即派大將李仁罕會合任圜、董璋的部隊前去鎮壓,俘殺康延孝,收降其部將李肇、侯弘實等人。
同年四月,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繼岌在渭南(今陜西渭南)被殺,李嗣源繼位,孟知祥也萌生了據蜀稱王的念頭。他訓練兵甲,擴大兵力,增設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等親信分別統率。
履拒詔命
起初,李繼岌班師回朝時,孟知祥索要的六百萬緡犒軍錢,還剩有二百萬緡。任圜當時在西川任職,對此事非常清楚。后來,任圜擔任宰相,任命孟知祥為侍中,要他將剩余的犒軍錢送到京師。同時,任圜任命趙季良為三川制置使,監督此事,并控制兩川賦稅。孟知祥大怒,不肯奉詔,還將有舊交的趙季良扣留在成都。
樞密使安重誨覺察了孟知祥的割據意圖,不顧唐明宗李嗣源已"罷諸道監軍"的做法,任命客省使李嚴為西川監軍,意欲加強對西川的控制。李嚴曾出使前蜀,回朝后又獻滅蜀之策,蜀地百姓都很痛恨李嚴。孟知祥也生氣的道:"各地藩鎮都廢除了監軍,唯獨我們西川仍然設置監軍,這是李嚴想再立滅蜀之功。"孟知祥率領大軍到達邊境,希望李嚴能因為害怕而不敢來。李嚴得知后,神情自若。
927年(天成二年),李嚴到達成都,孟知祥設宴款待。席間,李嚴出示詔書,要求孟知祥誅殺前任監軍焦彥賓。孟知祥不聽,道:"如今各地藩鎮都廢除了監軍,你憑什么到這里來?"命王彥銖將李嚴斬殺。唐明宗得知后,也無法追究此事,還派人把孟知祥被扣留在鳳翔(今陜西鳳翔)的家屬送到成都以示恩德。
孟知祥任命趙季良為西川節度副使,讓他參與決斷大小事務。928年(天成三年),朝廷改封趙季良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團練使,任命何瓚為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卻隱匿詔書,上表要求讓趙季良留任,未獲批準后又派雷廷魯到洛陽再三論請。唐明宗無奈,只得勉強答應。
同年,唐明宗討伐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命孟知祥出兵三峽予以配合。孟知祥便派毛重威率三千兵馬屯戍夔州(今重慶奉節)。不久,高季興病逝,其子高從誨向后唐稱臣。孟知祥便要求撤回夔州守軍,被朝廷拒絕。孟知祥暗中指使毛重威鼓動士兵,自動潰散而回。
929年(天成四年),唐明宗要在南郊祭祀,向孟知祥索要一百萬緡助禮錢。孟知祥認為這是朝廷要在經濟上拖困自己,推辭不肯出錢,后來在無法推辭之下只得出了五十萬緡。
舉兵反唐
起初,安重誨懷疑孟知祥有反叛之心,便任命自己的親信分守兩川治下各州,并以精兵充當他們的牙軍。929年(天成四年),安重誨任命夏魯奇為武信軍節度使,又將與東川節度使董璋不和的李仁矩任命為保寧軍節度使、表兄武虔裕為綿州(今四川綿陽)刺史。董璋與孟知祥得知之后,非常恐懼,都認為朝廷要出兵討伐。孟知祥雖與董璋不和,但還是采納趙季良的意見與董璋結為同盟,共同對抗朝廷,并要求朝廷撤回派遣的節度使和刺史。唐明宗下詔撫慰。
930年(長興元年)二月,唐明宗在南郊祭天,任命孟知祥為中書令。同年九月,董璋造反,攻破閬州(今四川閬中),擒殺李仁矩。不久,孟知祥也舉兵反唐。
唐明宗得知后,下詔削奪孟知祥的官爵,并命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為正副都招討使出兵討伐。孟知祥則派李仁罕、張業、趙廷隱等人會合董璋攻打遂州(今四川遂寧),又派張武出兵三峽攻打渝州(今重慶)。
不久,唐軍攻破劍門,董璋遣使求救。孟知祥大驚,派趙廷隱分兵去救。唐軍卻在劍州(今四川劍閣縣)停止不進,孟知祥大喜道:"假若唐軍急速趕赴東川,一定會解遂州之圍,那我們的形勢就危急了。如今唐軍不再進軍,我知道怎么辦了。"同年十二月,石敬瑭在劍門被趙廷隱擊敗。而張武、袁彥超也奪取渝州、黔州。
931年(長興二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夏魯奇自殺。孟知祥任命李仁罕為武信軍留后,派人拿著夏魯奇的首級到石敬瑭軍中。石敬瑭撤軍而回。
當時,唐軍糧草不濟,石敬瑭又撤軍而回,各地守將大都棄城而逃。唐明宗憂心戰事,責問安重誨。不久,安重誨以離間孟知祥、董璋等人的罪名被殺,唐明宗派使者前去招諭孟知祥。
吞并東川
孟知祥得知安重誨被殺,自己在洛陽的家屬安然無恙,便欲邀請董璋一起向朝廷謝罪。董璋道:"孟公的家屬都安然無恙,而我的子孫卻被殺了,我有什么要謝罪的?"孟知祥三次遣使勸說,董璋都不肯聽從。孟知祥又派觀察判官李昊前去,董璋更加懷疑孟知祥出賣自己,在盛怒之下出言侮辱李昊。李昊便勸孟知祥攻打董璋。
此時,董璋已經先對孟知祥動兵,攻破了漢州。孟知祥率趙廷隱等人出擊,與董璋對陣于雞距橋。孟知祥命東川降將招降董璋,董璋道:"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不能后悔了。"并在士兵的鼓噪之下攻打西川軍。
兩軍剛剛交戰,東川偏將張守進便前來投降,孟知祥趁此機會大敗董璋。董璋敗后,命兒子董光嗣投降孟知祥以保全家族。董光嗣哭道:"自古以來哪有殺死父親來求活路的,我寧愿與您一起死。"于是和董璋一起逃跑。
董璋逃到梓州(今四川三臺縣)后被殺,董光嗣自縊而死,孟知祥于是占有東川,但是也沒有再向朝廷請罪。
建立后蜀
朝廷得知孟知祥吞并東川后,樞密使范延光對唐明宗道:"孟知祥雖然占據兩川,但士兵都是東方人,孟知祥害怕他們因思家發動兵變,一定會借取朝廷的勢力來威懾他們。陛下如果不屈意招撫,他恐怕也不會自己歸順。"唐明宗道:"孟知祥是我的舊友,因為被人離間才到如今這個地步,我為什么要屈意呢?"于是便派孟知祥的外甥李存瑰前去安撫。
李存瑰返回后,奉上孟知祥的表文,請求授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張業、李肇為節度使,并索要刺史以下官職的封授權與蜀王的爵位,同時將福慶長公主已經病死的消息告訴朝廷。唐明宗為福慶長公主發喪,派閣門使劉政恩為宣諭使。孟知祥這才命將領朱滉前去朝見皇帝。
933年(長興四年)二月,唐明宗任命孟知祥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云南安撫制置等使、蜀王,任命趙季良五人為節度使。同年十一月,唐明宗駕崩。
934年(應順元年),孟知祥在成都即皇帝位,國號蜀,史稱后蜀。不久,潞王李從珂與唐閔帝爭奪帝位,后唐內亂,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歸附后蜀。同年六月,孟知祥在迎接張虔釗等人的酒宴上突然發病。七月,孟知祥病逝,謚號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