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大禹建立了屋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的建立說明我國是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國家之一。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的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成語故事。
1、桑林禱雨 :
傳說商代開國之君成湯滅夏之后,天大旱,整五年顆粒無收。湯于是親自在桑林中祈求降雨,他說:"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擔,莫要因為一人觸犯了上天,而使鬼神作出傷害百姓性命的事來。"不久之后,天降甘霖。
原文: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于是翦其發,磿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
字詞解析:
正,君有。
桑林,高誘注:"桑林之山,能興云作雨也。"當即殷的高禖神壇,其地在殷都毫附近。
不敏,遲鈍不達事理。
翦,通"剪"。
磿,音立,以木壓十指而縛之。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后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于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發、指甲,乘著白馬,拉著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在六件事上進行自我責備,說:“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還是由于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于豪華,或是因為我聽信嬪妃弄權亂政;或者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或是由于我用人不淑,使得讒媚小人得勢!”成湯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2、夜以繼日
周公旦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發領導的攻伐殷商的事業中,起了很大作用。擔起輔助朝政的重任后,他忠于職守,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周武王死后,由周公旦輔助成王執政。有些貴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謠,說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還和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武裝叛亂。此外,東方的夷族也乘機作亂。但周公堅韌不拔,遵照武王的遺志辦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誤解,擊敗了武庚的叛亂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禮法和刑律,繼續分封諸侯,并建筑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東都成周。
由于為國操勞過度,周公在東都建立后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他還諄諄告誡大臣們,一定要幫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后要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孟子贊揚他說:“周公想兼學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的賢德,來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適合于當時情況的,他就抬起頭來想,夜以繼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辦法,便坐著等待天明,馬上去施行。”
3、未雨綢繆
武王滅紂后,封管叔、蔡叔及霍叔於商都近郊,以監視殷遺民,號三監。武王薨,成王年幼繼位,由叔父周公輔政,致三監不滿。管叔等散布流言,謂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為避嫌疑,遠離京城,遷居洛邑。不久,管叔等人與殷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行叛。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周公平亂后,遂寫一首《鴟鸮》詩與成王。其詩曰: “趁天未下雨,急剝桑皮,拌以泥灰,以縛門窗。汝居下者,敢欺我哉?”周公詩有諷諫之意,望成王及時制定措施,以止叛亂陰謀。成王雖心中不滿,然未敢責之。
原文出處:《尚書大傳·大戰》:“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日:‘入般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譯文:
商朝末年,周武王在軍師姜尚(太公)等人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紂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定,感到天下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如何處置呢?”
姜太公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他家的墻壁籬笆也厭惡。就是說,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樣?”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留下殘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樣?”
武王認為也不行。這時周公上前說道:“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家里,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
武王聽了非常高興,心中豁然開朗,覺得天下可以從此安定了。
后來武王就周公說的辦了,果然天下很快安定下來,西周也強大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