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都城 斟鄩
夏朝和商朝一樣也是頻繁遷都,目前有記載的最初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后來遷至陽翟(河南禹州),后來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發現了大規模宮殿遺址,專家考證也說是夏朝的都城。即斟鄩。
斟鄩(zhēn xún),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禹始都陽城,后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縣,均離洛陽不遠。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 。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故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
根據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
《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
《逸周書·度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書紀年》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
《史記·夏本紀·正義》云:“《商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這些文獻表明,伊洛交匯的洛陽盆地是夏人的活動中心,這個王邑遺址,就是史書記載的斟鄩,今本《竹書紀年》載:“仲康居斟鄩。”斟鄩作為夏朝國都,在夏朝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眾多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考古學家致力于尋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遺存,這種探尋活動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豫西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王朝--夏的中心活動區域,而“下洛之陽”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
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這個遺址就是夏都斟鄩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