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國都
堯舜禹,夏商周。堯舜禹是皇帝,夏商周是朝代,而夏朝是禹帝的兒子“啟”創立的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朝代,距今已經4000多年。那么夏朝的首都在哪兒吶?
夏朝國都————斟鄩
斟鄩(zhēn xún),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故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處。
根據文獻記載夏后氏活動的中心區域,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并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遺址。
考古發現————夏都遺址
半個多世紀以來, 中國的考古學家致力于尋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遺存,這種探尋活動集中在河南西部。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豫西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王朝--夏的中心活動區域,而“下洛之陽”為夏王朝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1959年,古史學家 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自此,新中國三代考古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40多次發掘。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里是公元前二千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這個遺址就是夏都斟鄩遺址。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是良渚文化消失約三百年后的遺址,歷史學家人工復原了夏朝宮殿,在人工堆積的土臺上建筑宮殿的方法與良渚文化十分相似。在那里出土了黃河流域以前從未發現過的象征軍士統制權的“玉鉞”。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洪水之后良渚的人們遷到了二里頭并帶來了玉器文化,如果是這樣中國最初的王朝就是由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的溶和而誕生的,相傳夏王朝持續了約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社會迎來了大轉變的時期,歷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二里頭出土了青銅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青銅器,這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
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啟的幾個兒子就為爭奪繼承權斗得不可開交。先是啟放逐小兒子武觀到黃河西岸,武觀反叛,啟派彭伯壽出兵平亂。啟喜歡飲酒、打獵、歌舞。啟死后,兒子太康繼位,開始建都斟鄩(河南偃師二里頭)。太康比啟更荒**,帶著家屬到洛水北岸打獵,接連幾個月。導致東夷部的后羿乘機反叛,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鄩,趕走了太康,一度奪取了夏朝的統治權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事件。羿立仲康為帝。仲康子相逃到商丘,被夷族攻伐,又逃到帝丘(河南濮陽),依附昆吾(濮陽西)等氏族。
羿是著名的射手,酷愛打獵。做了國君舊**不改,親信寒浞收買羿的家奴殺羿,繼承了羿的妻妾和全部家產。寒浞得手后,又攻殺相。當時相妻后緡方懷孕,從墻洞爬出,逃歸娘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做有仍氏牧官,被寒浞追逐,逃到舜后裔有虞氏(河南虞城)做廚官。后來,寒浞又因“縱欲”而引起民怨,而少康則“能布其德”,收集夏氏余眾。他的老臣靡遂靠了有鬲氏和夏氏遺民的支持,起兵攻滅了寒浞。太康失去的帝位,經過幾十年,又被少康恢復,古史稱為“少康中興”。
少康滅寒浞,建都于禹時的舊都陽翟。少康子帝杼北渡黃河,都原(河南濟源),又南渡,都老丘(河南陳留縣附近)。有的史書說杼發明甲,加強了兵力,夏勢力又向東發展。杼有功業,夏朝用報祭禮祭他。帝泄時夷族受夏爵命,大概啟奪取的帝位,此時才被夷族所承認。帝胤甲時夏又衰弱,退居西河(河南洛陽到陜西華陰通稱西河)。帝皋都澠池附近,帝桀重回斟鄩。桀荒**暴虐,眾叛親離,終于為商湯所滅。
從啟至桀十六帝,十三代,約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