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周族是西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堯時,周族首領稷被舉為農師,封于邰(今陜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稱“后稷”。夏末,不窟失職,棄走戎狄之間。不窟孫公劉遷豳,發展農業,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妒酚洝氛f:“周之興自此始”(《史記·周本記》)。公劉下傳九世,古公亶父遷至周原,《詩經·魯頌·閟宮》:“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太王孫姬昌繼位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史記·殷本紀》),為滅商奠定了基礎。
那么西周的都城在哪里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點出來
西周分封圖周武王滅眾多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強迫封建制的小邦國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系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采取了“眾建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制。
東征結束后,周公按原來的計劃,在東方修建洛邑,以加強對東方的監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軍隊八師駐守,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
于是,西起岐陽,東到圃田,所有渭、涇、河、洛地帶,都成為周的王畿。關中的鎬京被稱為“宗周”;東都王城被稱為“成周”。
周公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便實行大分封,以作為王室的屏藩。首先,對于殷都舊地,以朝歌為中心,封給武王弟康叔,建立衛國。[2]
東方以商丘為中心的商代宗邑,分封給舊殷貴族中反對紂王的微子啟,稱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東曲阜為中心的魯國,命長子伯禽前往。受封時,又分有“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備有周王室的各種文物制度。魯國成為代表王室鎮撫東方的大國。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師尚父受封,在營丘建立齊國。對于違抗王室的侯伯之國,齊國有征伐的特權。
河東地區,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內侵的前哨。為了加強鎮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國故地,建立晉國。
周王室除了加強廣大“東土”的統治之外,又擴展了它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為了加強控制燕山南北和遼西一帶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奭于薊,建立燕國。
在南方,為了加強對巴、濮、楚、鄧等部的控制,在淮水上游建有蔣、息等同姓國,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呂等姜姓國,還在淮、漢之間建有“漢陽諸姬”,在大江下游的江東地區,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
在周王朝統治下,還有大量的舊國。仍然保持原來的地位不變。
據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占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國中,屬于文王諸子的有十六國;屬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國;屬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國。這些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它們廣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
延伸閱讀:
按上述定義,則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確認的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西安地區建都當無問題。關于西晉惠帝與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不應認為是遷都,以及武則天所建周朝,是以東都洛陽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與神都共始終,因而不當以長安為都,上述情況,牛致功教授在他的《關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論述,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應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對于劉玄、劉盆子、黃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權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義審視,不當以因是農民政權,“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論”一語即行否定,而應當予以考慮。
正史中對劉玄、劉盆子事跡記載最詳的當推《后漢書》,該書曾為劉玄、劉盆子設傳,排為列傳第一,緊接在帝后紀之后。可見對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實,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勢而起,聚眾起義,并被擁立為帝,先后攻入長安,封王拜相。
建年號,行政令,歷時均分別達到2 年。因此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應視為在長安建過都。對于黃巢,舊唐書、新唐書俱有傳。載明黃巢率起義軍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占長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為金統。后至金統四年(883 年)4 月10日始撤離長安。以長安為都施行政令長達3 年,故而大齊政權也當列入在西安地區建過都的一個政權。至于明末李自成,雖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稱王于西安,定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但為時不長,即于當年二月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占京師,并在北京稱帝。
由此可見,李自成只是將西安當作攻取京師的基地,并未將之定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