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讀歷史:魏延的趣聞
魏延為何一直壓趙云一頭?魏延有何過人之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趣味讀歷史:魏延的趣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趣味讀歷史:魏延的趣聞
讀過三國的朋友們,大概都要替趙云鳴聲不平,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戰功赫赫,對蜀漢更是忠心耿耿,為人也非常的正直,簡直就是忠臣的典范,可偏偏他的軍職卻一直不高,最后甚至被魏延壓在身下,讓人感到非常的不服氣。誠然,在小說中趙子龍非常不凡,乃是五虎之一,更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貴為四千歲,但事實上他本人在蜀漢的地位實在是不高,而且也并不比魏延優秀。
大家都知道,劉備繼承了他老祖宗劉邦的一雙慧眼,非常善于用人,而且眼光很遠,擅長將具有發展前途的大將招至帳下并委以重用,而魏延就是這樣一位將領,相比于他趙子龍就顯得有些畏畏縮縮,或許守城是一把好手,但實在是沒有大將之風。
話說子龍在蜀漢待了九年,一直都是偏一職,隨后才升任牙門,接著又過了五年才升任翊軍,可謂是官途坎坷。而那魏延呢?參軍的時候便是牙門,接著他僅僅耗費了五年的時間便升任鎮遠,更是被封為了漢中太守,官職極高。
實際說起來,魏延在蜀漢只能算是個新人,相比于子龍這種元老級人物,他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是擅長用人的劉備偏偏將他視為難得一見的將才,足以見得此人的確有非凡之處,而這也正是子龍身上所最欠缺的。
還記得當時劉備剛剛稱王,將都城定于成都,自然需要有一位大將為其鎮守漢中,原本當時朝中的重臣都認為應該讓張飛擔任此職位,甚至就連張飛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在他們的腦海里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更合適的人選了。但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劉備居然將魏延提拔成了漢中太守,使其從牙門迅速晉升為鎮遠,這般升職速度乃是史無前例,當此消息傳遍軍中之后,兵將上下無不感到震驚。
為了打消大家的疑心,有天開會的時候,劉備對魏延詢問道:“現在你已經擔任此等要職,難道就沒有什么想說的嗎?”言外之意,是讓他趕緊說點中聽的話,也好打消大家心中的疑慮。接著魏延便大氣凜然的說道,倘若曹魏膽敢傾力前來攻打我們蜀漢,我想要向主公請求讓我來替您擋住他前進的腳步;倘若是十幾萬的軍隊前來攻打的話,那么我想要向主公請求讓我來替您將他們全部吞并。一席話說完之后,劉備感到非常滿意,而在座的眾人也都紛紛打消了心中的疑慮,被他的回答感染到了,沒有人再有任何異議了。
這就是魏延與子龍的不同之處,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將演講之人換成子龍的話,斷不會有這么熱血的回答,而群臣也就不能堅定心思抵抗曹魏,對于士氣不利。子龍為人謹慎小心,他為人正直,因此當他在攻下城池后,面對城中太守拱手送給他的美女嫂子,選擇了拒絕,兩人甚至因此而翻臉。
但這恰恰是劉備非常介懷的地方,因為子龍的正直,他很難輕易的掌控這個悍將,所以就算子龍的武力值、謀略都遠在魏延之上,但仍舊不可用,倘若有一天子龍身居高位,而不再聽任他的指揮,那么后果將是不堪設想,他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
劉備本人就不是一個正人君子,他能夠娶孫權的妹妹為妻,也能娶劉璋家的兒媳,將女人如衣服這句話演繹的淋漓盡致,每每出現意外他都能毫不猶豫的拋下家眷,這一點他甚至比他的老祖宗劉邦做的還要決絕。反觀子龍卻無法向劉備這樣做的如此坦然,恰恰是因為他如此注重德行,因此在劉備的眼里,他不堪重用,做個隨身的保鏢或許還算不錯。
再者,魏延并非是一個草包,他的確有膽識和謀略,當初北伐之時,他曾向孔明提出帶領五千精兵去攔截棄城逃走的夏侯楙卻遭到了拒絕??酌鞅容^喜歡子龍,因為他很謹慎,所以他不喜歡魏延的冒險計策,而當初層勸說劉備放棄進攻東吳,孔明也鼎力支持,除卻擔心被曹魏得利之外,魏延也是他們的顧慮之一,漢中就在兩國交界之處,倘若交手魏延肯定又要冒險,這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
魏延擅長訓練士兵,他的手下個個驍勇善戰,而且都甘愿為他賣命,而子龍充其量也就是個警衛隊長,保護劉氏父子的安全,但是到了后來他們連這個職位都沒有保住,而被后來的向寵取代了。
最后,子龍也沒有機會官拜高職,巔峰時才不過是個鎮東,后來北伐慘敗直接被貶成了鎮軍,對他來說向上爬一步需要數年,但向下跌三步卻僅僅需要幾天,這其中巨大的對比讓他難以接受,最后氣得他臥病在床,次年便因病身亡。劉皇室對于這個不堪重用的武將顯然也沒有多少感情,直到他死了三年之后才為其追贈謚號,可以說實在是慘到家了……
歷史人物魏延簡介:
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入蜀之時,率領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劉備稱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總督軍事要地——漢中,加封鎮遠,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蜀漢建立后升為鎮北。此后魏延隨諸葛亮北伐,曾率軍大破魏將郭淮等人,加為征西大。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勸諸葛亮出奇兵攻取長安、潼關。但遭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于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鑒,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度龂萘x》第五十三回,魏延一出場便帶著悲劇色彩。他殺韓玄、獻城劉備,功不可沒,卻被身為軍師的諸葛亮認定“天生長有反骨,日后必然造反”。雖然當時諸葛亮沒能除之而后快,但他的這句話卻埋下了禍根。以至于后來,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告發對方謀反的時候,吳太后便想起了諸葛亮的這句話,使得魏延從此背上了 “反賊”的罵名。[1]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進獻過“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異道會于潼關。”可以說這時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并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考慮到后來蜀漢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