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酷政的歷史趣聞
朱棣酷政這大家都知道,可是甚至要求百姓一戶一年上繳國家一匹馬駒,這是否有點過分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朱棣酷政的歷史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朱棣酷政的歷史趣聞: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基,頒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為洪熙元年。
在朱高熾頒發(fā)的大赦令中特別有意思的一條,就是廢除了老爹朱棣在位期間,要求每戶人家一年必須為朝廷提供一匹馬駒的規(guī)定。
這條大赦令在今天看來特別搞笑,但是在當年,這條命令卻大得人心。
這是為什么呢?
大明朝一戶一年上交國家一匹馬駒
在封建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馬的作用特別大,在生產(chǎn)、運輸極為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特別是在軍事上,馬的作用就更大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北方的殘元勢力時刻威脅北京的安全,朱棣五次遠征蒙古,打擊殘元勢力,這樣,戰(zhàn)馬的需求量就更大。
相對于蒙古殘元勢力來說,明朝馴馬及養(yǎng)馬的能力要落后,所以,朱棣下了嚴令,要求國內每家每戶一年必須要上交給朝廷一匹馬駒,經(jīng)過國家的飼養(yǎng)后,用于遠征蒙古。
要求每家每年上交一匹馬駒的賦稅是很苛刻的,如果上交不了,要交很多的錢來抵。馬駒的出生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母馬是否能懷孕,馬駒出生后能不能存活,但是朱棣不管這些,如果交不上來,就要嚴厲懲罰。為此,在朱棣一朝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起慘案,很多人家賣兒賣女,甚至賣老婆,目的就是為了給政府上繳馬駒稅。
朱棣興建馬神祠
好武的朱棣,一生的最大的理想,就是遠征蒙古,而馬是必需品,所以在京城建立了祭祀馬的神祠。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下令在蓮花池興建馬神祠,由官方禮儀祭祀,期望更多的良馬出生,有助大明國運。
祭祀馬神的種禮節(jié)還十分繁瑣。夏天祭祀先牧神。先牧是最早養(yǎng)馬的人,去除頑劣的馬,保留優(yōu)良的馬。秋天祭祀馬社神,馬社是最早乘馬的人。 冬天祭祀馬步神。馬步神是馬害之神,祭祀它,目的是防止馬受到傷害,能多存活,多長成優(yōu)良的馬。
朱棣一生五次遠征蒙古,雖然打擊了殘元的勢力,但是因為要征收各種賦稅做遠征軍餉,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災難。
朱高熾取消馬駒稅
朱高熾 登基后,取消了馬駒稅,改為一戶人家兩年上繳一匹馬駒,并由官府出錢,贖買那些被賣掉的親人,此舉受到當時人們的擁護,緩和了社會矛盾。
此外,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qū)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nóng)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yǎng)生息,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于宮內欽安殿(此欽安殿非御花園中欽安殿),終年47歲。死后被謚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明成祖朱棣的簡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并受封為燕王,后發(fā)動靖難之變,起事攻打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后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tǒng)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fā)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他統(tǒng)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并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shù)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yè)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tǒng)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jīng)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jīng)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從家稍有余資,便欲購書,況于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元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輯古今圖書8000余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于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于“文淵閣”中,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后,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后,專貯于“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fā)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xiàn)僅存世3%。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