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行帶什么“包”
古人出行帶什么樣的“包”?那個包有什么作用?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古人出行帶什么“包”,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古人出行帶什么“包”:
在中國古代,衣服大多沒有口袋,古人出行時“包”更是不可或缺。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可以找到“包”字。漢代出現的一種叫“綬囊”的“包”,使人們帶什么“包”還成為身份的象征。唐代的高級包有“紫荷”、“金魚袋”等,而古代女性最鐘情的“包”則是“香囊”……
先秦時期的“包”為何叫“佩囊”?
《詩經·大雅》曰:“廼裹餱糧,于橐于囊”
“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久的包,像鑰匙、印章、憑證、手巾一類必須隨身帶的東西,大都放在這種囊內。因為外出時多將其佩戴于腰間,故謂之“佩囊”。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人們已有帶包的習慣,即所謂“佩囊之俗”。《詩經·大雅》中的《公劉》一詩寫道:“廼裹餱糧,于橐(tuó)于囊。”大概意思是,帶著干糧準備遠游,大包小包都裝得滿滿的。
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別,漢代學者毛亨稱“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樣,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春秋時期用動物皮革制成的包稱為“鞶(pán)囊”。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群M7墓中曾出土了三只先秦時代的包,均是用纖細的皮條縫制而成。一只較大,是方形皮袋,羊皮質地,上面還有一根拴系用的皮帶,形似箭袋;另兩只是形狀相同的小皮袋,小口大腹,外飾紅色。
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測起源于士兵配備的箭囊。佩囊實用方便,從先秦用到了明清,雖然名稱和款式多有變化,但人們都少不了佩囊。因為佩囊里面貯放的多是必用或值錢的東西,也會被小偷盯上。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成都惡事”條記述了這么一件事,一人在酒店撿到了鑰匙狀的東西,不知是何物,就暫時裝到自己的包里。后來被三四個小偷攔住,才知道“此物探囊胠笈之具”。原來,那鑰匙狀的東西是小偷行竊的專用工具。由此可知,一是當時人們外出有帶包的習慣;二是南宋時已有撬箱劃包的專業小偷。
漢代最顯示身份的“包”為何稱“虎頭鞶囊”?
《宋書》:“漢代著鞶囊者,側在腰間”
漢朝時,佩囊被稱為“縢囊”??g囊是一種小包。據《后漢書·儒林列傳》記載,當年董卓作亂遷都時,東漢國家圖書館里所收藏的那些絲帛書籍,大的被連綴成帷帳車蓋,小的就被做成了佩囊。為藏書被損毀實乃可惜,此即所謂“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
漢代出現了一種叫“綬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賞賜臣僚,有綬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綬囊也叫“旁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類的東西。《宋書·禮志五》稱:“鞶,古制也。漢代著鞶囊者,側在腰間?;蛑^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此囊盛綬也?;蚴⒒蛏?,各有其時乎。”
因為“包”已與身份聯系了起來,所以在圖案、色彩上都有規定和講究。綬囊最常用的圖案是獸頭,故稱“獸頭鞶囊”。獸頭中又以虎頭使用為多,因此又有“虎頭鞶囊”之稱。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與竇憲箋》中稱:“固于張掖縣受賜虎頭繡鞶囊一雙,又遺身所服襪三具,錯鏤鐵一。”《東觀漢記》也有類似說法:“鄧遵破諸羌,詔賜遵金剛鮮卑緄帶一具,虎頭鞶囊一。”
除獸頭之外,有些朝代的包還用獸爪圖案。據《隋書·禮儀志》,北朝的包即為這種獸爪包:“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囊。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唐代最上檔次的“包”為何稱“金魚袋”?
《新唐書》:“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
與綬囊同樣能顯示身份的包還有“笏囊”,也稱“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場用的簡易手寫板。大臣上朝時用來記錄“最高指示”和自己要上奏的話。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
與綬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級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稱之為“紫荷”。 紫荷也是唐朝官場上的高級包?!端螘?middot;禮志五》記載:“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綴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
唐代時,最能顯示身份的包是“魚袋”。綬囊是裝印信的,而魚袋則是盛放符契這類“身份證”的。唐朝時,官員的身份證明制成鯉魚形,故名魚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時必須佩戴魚符;中央和地方互動,也以魚符為憑信。
凡有魚符者俱給魚袋,使用時系佩于腰間,內盛魚符。魚符有金、銀、銅等質地,以區別地位;魚袋也通過金、銀裝飾來分辨高低。據《新唐書·輿服志》:“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用金子裝飾并盛放金質魚符的魚袋,稱為“金魚”或“金魚袋”,這是當時最高檔次的包,唐韓愈《示兒》詩稱:“開門問誰來,無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帶懸金魚。”唐朝低級官員出使國外時,常會借高級官員的紫金魚袋抬高身份,謂之“借紫”。
宋朝使用的“魚袋”也有金魚袋、銀魚袋之分,但僅是一個空包,魚符被廢用了,僅在這種包上繡上魚紋,凡有資格穿紫紅、緋紅官服的高官均可用這種包。
金代“書袋”以“紫襜絲”級別最高?
《金史·輿服志》記載:“省、樞密院令”等“用紫襜絲為之”
除笏囊、魚袋外,古代官場、文人間還有一種包很流行,這就是用來盛放計算工具、文具一類的“算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有詩稱:“老夫三日門前立,珠箔銀屏晝不開。詩卷卻拋書袋里,譬如閑看華山采。”
其實,“算袋”這種包很早就有,但漢代稱“書囊”,也稱“書袋”?!稘h書·孝成趙皇后傳》記載:“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唐顏師古注:“綈,厚繒也。綠,其色也。方底,盛書囊,形若今之算幐耳。”
宋朝稱算袋為“昭文袋”,也稱“照袋”、“招文袋”,民間則稱其為“刀筆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明朝時還出現了鳥皮包,方以智撰《通雅》引《眉公記》稱:“王太保從蒼頭攜照袋,貯筆硯。袋以鳥皮為之。”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稱為“書袋”。《金史·輿服志》記載,金世宗時,為區別官吏與庶民,曾頒布詔令:“省、樞密院令、譯史用紫襜絲為之;臺、六部、宗正、統軍司、檢察司以黑斜皮為之;寺、監、隨朝諸局、并州縣,并黃皮為之。”
元明清時代,隨著新物件的出現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如放錢放物的多用包“褡褳”、放煙絲的“煙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掛表的“表帕”、裝飾價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 “褡褳”為雙層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放錢,使用時從中間對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稱“搭膊”。因為搭膊多用來裝錢,民間干脆呼之為“錢袋子”。因為“袋”與“代”諧音,常用之贈人,以討“代代有錢”的口彩。
古代女性最青睞的“包”是“香囊”?
《定情詩》詩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在早期,皮包大多是男性使用的,而布包才是女性用包?!抖Y記·內則》有這種說法:“男鞶革,女鞶絲”,漢鄭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韋,女用繒,有飾緣之。”到后來,男包也可以用布帛制作。
唐朝女性的包最新潮華貴。如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有一幅壁畫,畫面上一位近事女頭梳雙丫髻,一手執杖,一手持巾,身邊的樹枝上掛著一只豪華女包。
古代女性最喜歡的包是“香囊”。香囊又稱“薰囊”、“香袋”,用布帛制作,里面放的不是物什,而是香料一類東西。由于香囊既可作為飾物又能散發出令人愉悅的香氣,早在先秦時期,女性已開始佩戴香囊。《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就是后來說的香囊。
到漢魏時佩戴香囊已流行開來,魏繁欽《定情詩》:“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1970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中曾出土多只薰囊,在墓穴內的兩個邊箱里就發現4只香囊。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也特別喜愛香囊。據宋樂史《楊太真外傳》,楊貴妃臨死時身上還掛著香囊:“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
古代女性喜歡香囊,其實還有一層特殊意思,往往把“包”視為“定情之物”。唐孫光憲《遐方怨》詞即稱:“紅綬帶,錦香囊,為表花前意,殷勤贈玉郎。”
香囊簡介: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末。古代的香囊是用來提神的,也有用香料來做的,因其香適合很多人的喜歡,后逐步改為純香料。
關于現代的用法是放在衣柜上做防蛀用,因為可以保留其香氣,(香薰)也有用來清晰房間,保持室內空氣充足而有香氣。就是放在一小火堆上面蒸發香氣,把過期的香水放在上面燃燒也可以的。搭配一定水……
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品。
香囊質地種類很多,有玉鏤雕的,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繡的。一般制成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腰圓形、方勝形等等,囊多是兩片相合中間鏤空,也有的中空縮口,但都必須有孔透氣,用以散發香味。香囊長約十厘米,寬五厘米,厚二厘米。頂端有便于懸掛的絲絳,下端系有結出百結(百吉)的系繩絲線彩絳或珠寶流蘇。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香囊的風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說,女子佩香囊意謂有所歸屬,這也是中國不少民族用贈香囊(荷包)來表示愛慕之情的緣故。香囊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它傳情達意的密碼是多種多樣的,含蓄且優美。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許多香囊都有魚的形象,魚是中國傳統的隱語,有期重性事融治的意思。我曾看到一幅香囊傳物的照片,極為復雜精致,最上處是綠荷托紅蓮,下連色彩斑斕、搖頭擺尾、妝甚愉悅的魚,魚的身體邊緣襯有水紋,水紋之下是五色串珠纓絡。魚喻男,蓮喻女。那首著名的古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其實是一首艷詩。唐代女詩人薛濤在與詩人元稹分手之后有一首哀怨之作《魚離地》:“戲躍蓮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銀鉤。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這樣的詩篇上面,應該壓著一個剪斷的魚蓮香囊,睹物思往情,凄艷的效果就出來了。這是一個平面設計的方案。 侗族有一種香囊很有意思,比起魚蓮荷包這樣的彎彎繞來說,就顯得樸實、直接:心形或葫蘆形的繡囊下面,墜著圓滾滾的小人,獻給情郎,寓意為“我為你生娃娃”。在電視風俗節目中看到過丟荷包的鏡頭,花紅柳綠的少數民族姑娘丟出了這樣的荷包,臉上現出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很罕見的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