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魏延的歷史爭議
關于魏延的歷史爭議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過,那么魏延為何會被器重?殺他是對還是錯?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魏延的歷史爭議,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魏延的歷史爭議:
魏延,雖然在小說中的戲份比不上劉關張,但是也的確是蜀國的一員大將了,他對待自己手下的兵將很好,跟他們同甘共苦,因此那些人也就愿意為其賣命打仗。而且打敗了的話,他會自己承擔責任,而倘若得勝,卻要將上面發下來的賞賜,悉數分給追隨自己的手下。不過他有大多數武將的通病,那就是非常瞧不起那些似乎只會紙上談兵的文士,因此常與朝中大臣發生矛盾。他只所以能夠擔任漢中太守一職,也是全憑劉備的一己之力,摒棄其他人的不滿,強行給他這個位子的。不得不說,劉備對于收買人心還是有一套的,應該是祖傳的本事,想那關張孔明,都各有各的脾氣,但是卻全都心甘情愿的跟隨在他的手下。有一次他想將黃忠也封為五虎將跟二爺齊名,誰都猜測到二爺必然會生氣,而他卻早就想到了應對之策,知道二爺最受不了的就是拍馬屁,只要拍到點子上,哪怕下降一位都能心安理得的接受,果不其然,二爺的火氣也發了,最后還是老老實實的接受任命。
蜀漢最危難得時候,應該就是荊州被奪,二爺也遭到東吳殘忍殺害,至此,劉備為了報仇,不惜頂著壓力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想要傾盡全力來對付孫權。只可惜他們敗給了足智多謀的陸遜,至此蜀漢大廈已經到了垮塌的邊緣,不少人選擇了叛逃,暴亂和騷動接二連三。當時魏國很有可能會伺機對漢中動手,但是因為魏延的兵力部署得當,防御工事極佳,使得對方不敢擅自動手。后來孔明身死在五丈原,他臨死前抓門留下一句話,稱如果魏延不從命的話,就讓他自生自滅。
作為其心腹的楊儀,聽完后便以為是那魏延已經生有反心,他們應該選率領三軍返回漢中。而魏延卻認為這句話是讓他完全統御蜀漢大軍,然后繼續北伐行動。如此便爆發了非常激烈的內訌,導致魏延死在了馬岱的手中,另外楊儀也因為官職被革去,羞憤難當,自縊而死。其實我們能夠回顧魏延的這一生的話,也能夠感覺到他其實是個悲劇性人物,頗有些關羽的影子。他也是個難得的武將,否則也不會受到劉備的器重,因為他能夠獨當一面,而且體恤兵將,能夠讓自己的手下產生凝聚力,就算是位高權重,也依然秉承原先的習慣,對待兵將一如從前,使得他們都原因為自己拼命,所以才會在戰爭中屢立戰功。
魏延對文人儒臣非常不喜,可以說是瞧不起,認為與這些只會躲在后方指手畫腳的人都是無用之人,所以也從未專門想著與之結交。因為這一點,朝中的文人都對他敬而遠之,不屑于這種人為伍,其中就包括孔明。魏延性格非常豪爽,因此嘴里經常會吐露真言,基本上是毫無遮攔,而在孔明的眼中,這完全是狂妄自大的表現。
后來劉備去世之前,他就曾經向其表示自己的忠心,而極其夸張的稱贊自己戰敗曹軍的事跡,卻對關張二位好漢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到了蜀漢后期的時候,其他武將去世的去世,還在培養期的也有,當時能夠承載起蜀漢第一武將重任的,也就只剩下他了。從此他甚至變得有些張狂起來,而且非常的急于求成, 通過一場戰爭來為自己正名。或許論資歷,他不如五虎相提并論,但是相比張苞等人就已經算是長輩了,因此在當時的時間環境下,他就已經是蜀漢最為特殊的一員大將了。早在很久以前,他就擁有了不少的功勛,在蜀漢的發展和建立的過程中,他參與了全程,后來五虎將相繼離世,他則成為了蜀漢排名第一的戰將,成為了北伐行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在此期間,孔明知道他會因為以前的功績而對他多有忌憚、提防。孔明此人雖然擅長奇門遁甲,但是性格卻非常沉穩,面面俱到,天生小心謹慎,所以杜宇魏延很多瘋狂的想法非常排斥,基本上沒有采用過他的謀略。
其實史書中認為孔明最后還是選擇相信他一把,打算將兵權交托給魏延,但是楊儀因為素來與其不合,便造謠稱魏延是想要去魏國投降,并發兵征討他們,為了能夠保住名譽不受損,他只能選擇逃避,最后卻還是沒能躲過此難,被追殺成功。
魏延簡介:
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劉備入蜀之時,率領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英勇、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劉備稱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總督軍事要地——漢中,加封鎮遠,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蜀漢建立后升為鎮北。此后魏延隨諸葛亮北伐,曾率軍大破魏將郭淮等人,加為征西大。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勸諸葛亮出奇兵攻取長安、潼關。但遭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于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鑒,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魏延一出場便帶著悲劇色彩。他殺韓玄、獻城劉備,功不可沒,卻被身為軍師的諸葛亮認定“天生長有反骨,日后必然造反”。雖然當時諸葛亮沒能除之而后快,但他的這句話卻埋下了禍根。以至于后來,當魏延和楊儀同時告發對方謀反的時候,吳太后便想起了諸葛亮的這句話,使得魏延從此背上了 “反賊”的罵名。[1]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進獻過“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異道會于潼關。”可以說這時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并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考慮到后來蜀漢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