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皇二代”的歷史趣聞
“皇二代”為何難當?因為不是腥風血雨就是遭遇不測,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皇二代”的歷史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于“皇二代”的歷史趣聞:
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個朝代的第二代皇帝,都是最難做的。要么是接班時腥風血雨,要么就是接班后遭遇不測??傊膫€字:多事之秋。
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咱們掰著指頭數一下: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呂后專權,功臣誅殺呂氏,另立新君;隋朝,亡于“皇二代”隋煬帝;唐朝,“皇二代”李世民為了接班,誅殺兄弟;明朝,燕王朱棣起病,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分析了一下,可能出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每個朝代的開國之時,都會涌現一大批豪杰之士。論能力,這些人都是天下少有的大材;論見識,這些人都是久經沙場、見慣大場面的”老炮兒“;論資歷,這些人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從龍之臣。開國皇帝活著時,這些人還能收斂一點,一旦老皇帝死了,他們立即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這時候,即便是老皇帝指定的接班人,也未必能獲得這些人的認可,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現意外。
即便這些人沒有二心,但也會有各自支持的接班候選人。于是,競爭就開始了。當競爭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惹出亂子。這其實也是某些開國之君大殺功臣的原因之一。不過,功臣總是殺不干凈的。因此,亂子也是難以根治的。
第二,每個朝代的開國之君,都必然是雄才大略、能力超群的牛人。這樣的人有個特點,一是對別人的要求會特別高,很容易看不上這個也看不上那個,這就容易使他在選擇接班人時猶豫不決;二是他太出色了,很容易給繼位者造成巨大的壓力?;识蠖鄷钤陂_國之君的陰影之下,很難獲得突破。
第三,開國之君在馬上打天下,要變成文人治天下,需要一個長期的轉變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事實上就是一定程度的馬上治天下。既然是馬上治天下,那就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高壓狀態,說白了,就是大家都怕你嘛。一旦這個老皇帝死了,皇二代繼位后,大家在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會覺得這個新皇帝比較慫,于是,大家對老皇帝的恐懼,就會變成一股巨大的怨氣,并發泄在倒霉的皇二代身上。說白了,皇二代在繼承皇位的同時,也繼承了恩怨。
第四,有句話說的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開國之君還能攜余威以令天下,那么皇二代,就要真正面對“坐江山難”的問題了。改朝換代,很多舊東西被打破了,但新東西還沒有完全建立。這個建立新東西的任務,主要是由皇二代來完成的。完成得好,那么這個朝代就能延續百年;完成得不好,那就要么完蛋,要么被替換。總之,皇二代真是個充滿風險的工作。當然,比這更具風險的,就是最后一代皇帝了——也就是“皇末代”。改天,咱們再聊一下亡國之君的問題。
皇帝簡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劉姓是中國建立政權和皇帝最多的姓氏,共有96帝。 如果算上兼姓劉氏的耶律氏(《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所建立的遼朝、西遼和東遼等國的皇帝,劉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皇帝總數超過100位,是名符其實的"世界皇帝專業戶"。
陳姓是對世界稱帝稱王的姓氏有:南朝陳,陳漢政權,越南陳朝,后陳朝。合計陳姓對世界稱帝稱王的人數(21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