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元宵節的歷史小趣聞
元宵節竟是宋朝人的狂歡節,甚至比春節還熱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宋朝元宵節的歷史小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宋朝元宵節的歷史小趣聞:
對于生活在宋朝的人們來說,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并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說起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必想到花燈。元宵放燈的習俗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燈時間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趙宋立國后,宋太祖于乾德五年正月下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乂安,方當年谷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后遂為例。”將元宵放燈時間延長至五天。南宋淳祐年間,又增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放燈。
而元宵放花燈的節日氣氛,老早就開始醞釀了。才過了冬至,在汴京宣德門前的御街上,開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燈的棚樓,飾以鮮花、彩旗、錦帛,掛著布畫,“皆畫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藥賣卦之人”,這種棚樓叫作“山棚”。
從歲前開始,汴京御街兩廊每天都有各色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目:魔術、雜技、說唱、歌舞、雜劇、蹴鞠、猴戲、猜燈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節目單絕對比央視春晚的要豐富得多、精彩得多?!稏|京夢華錄》收錄了一份當時最受歡迎的節目名單與藝人名錄:吞鐵劍的張九哥;演傀儡戲的李外寧;表演魔術的小健兒;演雜劇的榾柮兒;彈嵇琴的溫大頭、小曹;吹簫管的黨千;作劇術的王十二;表演雜扮的鄒遇、田地廣;筑球的蘇十、孟宣;說書的尹常賣;弄蟲蟻的劉百禽;表演鼓笛的楊文秀。
隨著元宵節臨近,人們又在御街山棚的左右,擺出兩座用五彩結成的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塑像,身跨獅子、白象,從菩薩的手指,噴出五道水流——這是最早的人工噴泉裝置吧!從山棚到皇城宣德門,有一個大廣場,官府在廣場上用棘刺圍成一個大圈,長百余丈,叫作“棘盆”。棘盆內搭建了樂棚,教坊的藝人就在這里演奏音樂、百戲。游人站在棘刺外面觀賞。
到了放燈之期,山棚萬燈齊亮,“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上面站著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飄飄,迎風招展,宛若神仙。山棚還設置有人工瀑布——用轆轤將水絞上山棚頂端,裝在一個巨大的木柜中,然后定時將木柜的出水口打開,讓水流沖下,形成壯觀的瀑布,燈光映照之下,甚是好看。宣德門樓的兩個朵樓,“各掛燈球一枚,約方圓丈余,內燃椽燭”。“諸坊巷、馬行、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有燈球、燈槊、絹燈籠、日月燈、詩牌絹燈、鏡燈、字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琉璃燈、影燈”,等等,燈品之多,讓人目不暇接。
南宋臨安府的元宵節慶,也是早早就拉開了序幕。時序才進入冬季,街市上已開始銷售各種漂亮的花燈,“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一入新正,燈火日盛”,正式的鬧花燈時間尚未開始呢,市民們已先試著放燈。
街市上出現了很多支歌舞隊,表演“傀儡、杵歌、竹馬之類”的節目,她們“首飾衣裝,相矜侈靡,珠翠錦綺,眩耀華麗”。貴邸豪家經常邀請這些歌舞隊前往表演。杭州三橋等處,“客邸最盛,舞者往來最多”,每夕華燈初上時分,客人到酒樓飲酒,“則簫鼓已紛然自獻于下”,只要不多的一點賞錢,便可欣賞到精彩的表演。“終夕天街鼓吹不絕”,節日的濃烈氣氛,“自此日盛一日”。
轉眼就到元宵放燈時候。每夕入夜之后,從大內到坊間,各種花燈爭奇斗巧。宮廷的花燈無疑最為豪華,某年宮禁制作的“琉璃燈山”,高五丈,上面有各式人物,由機關控制,活動自如。至深夜,則“樂聲四起”,“放煙火(即煙花)百余架”。
民間也是“家家燈火,處處管弦”,“燈品至多”,“精妙絕倫”。走馬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珠子燈,“以五色珠為網,下垂流蘇,或為龍船、鳳輦、樓臺故事”;羊皮燈,“鏃鏤精巧,五色妝染,如影戲之法”;羅帛燈,“或為百花,或細眼,間以紅白,號‘萬眼羅’者,此種最奇”。有一種“無骨燈”,渾然是一個大玻璃球,非常奇巧;還有一種名為“大屏”的巨型燈,“灌水轉機,百物活動”,用水力驅動旋轉。“又有幽坊靜巷好事之家,多設五色琉璃泡燈,更自雅潔”,如花女眷,“靚妝笑語,望之如神仙”。
西湖諸寺,以靈隱山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寺“張燈最盛”,而且,“往往有宮禁所賜,貴珰所遺”,“都人好奇,亦往觀焉”。宋人說,“君王不賞無人進,天竺堂深夜雨時”。清河坊的蔣檢閱家、張府等富家林苑,不但掛出“異巧華燈”,還放煙花,唱雅戲,“笙歌并作”。這些私家林苑是對外開放的,游客可以進來觀賞,“游人仕女縱觀,則迎門酌酒而去”,林苑主家還會向客人提供“奇茶異湯,隨索隨應”。怪不得“游人玩賞,不忍舍去”。杭州各大酒樓也點起燈球,“喧天鼓吹,設法大賞,妓女群坐喧嘩,勾引風流子弟買笑追歡”。
宋朝人的元宵夜,恰如辛棄疾《元夕》詞所形容:“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
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跟市民文化的興起、商品經濟的繁榮,以及宋政府對元宵鬧花燈的贊助是息息相關的。
與元代“每值元夕,雖市井之間,燈火亦禁”、明朝因“正月上元日,軍民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而“痛加禁約,以正風俗”的做法不同,宋政府對于元宵節的國民狂歡表現得非常寬容,誠如宋太祖所言,“宜縱士民之行樂”。北宋時,應天府倒發生過一出“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走了樣,事情的真相其實是:應天府留守田登,名字與“燈”諧音。下屬為避諱,遇到“燈”字一概改為“火”字。“忽遇上元,于是牓于通衢:‘奉臺旨,民間依例放火三日。’”臺諫官獲悉此事,立即彈劾,田登因此被罷了官。宋朝從未有“不許百姓點燈”的事情。
恰恰相反,民間放燈一直受到宋政府的鼓勵。南宋時,依照慣例,元宵期間,臨安府會蠲免公租房的三日租金;從正月十四日起,官府每天都要給各支歌舞隊發錢發酒,以資犒賞;每至傍晚,臨安府還要差人到各家各戶詢問:點燈的油燭是否夠用。若不夠,官府“各給錢酒油燭,多寡有差”,領取酒、燭到升旸宮,領取錢到春風樓。
到了放燈最后一夜,即正月十八日晚上,臨安府尹要出來拜會市民。每當這個時候,府尹大人就坐著小轎,在舞隊的簇擁下,招搖過市,“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臨安政府的“吏魁”跟在小轎后,背著一個大布袋,里面裝的都是“會子”(紙幣),每遇到在杭州城做生意的商民,便給他們派錢,每人數十文,祝他們新年生意興隆。這叫作“買市”。不要以為這是我編出來的,《武林舊事》有記載:“吏魁以大囊貯楮券,凡遇小經紀人,必犒數十,謂之‘買市’。”有一些狡黠的小商人,用小托盤放著梨、藕數片,在人群中鉆來鉆去,重復領賞,官府也不去計較。
宋朝的元宵節還有一個慣例:天子與民同樂,以示親民。一首宋代小詞寫道:“奏舜樂,進堯杯,傳宣車馬上天街。君王喜與民同樂,八面三呼震地來。”說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門與民同過元宵的情景。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輦,幸宣德門”,觀賞花燈;隨后,“駕登宣德樓”,宣德樓下早已搭好一個大露臺,諸色藝人在露臺上表演相撲、蹴鞠、百戲等節目,皇帝坐在樓上欣賞表演,“宮嬪嬉笑之聲,下聞于外”;“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先到宣德門下的市民,“猶得瞻見天表”,得以近距離一睹龍顏。
這時候,叫賣“市食盤架”的小販守候在門外,等著賞燈的嬪妃宣喚,皇室中人叫買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嬪內人而下,亦爭買之,皆數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些幸運的小販,一夜之間就發了財,“有一夕而至富者”。
北宋徽宗年間,皇室還在皇城端門擺出御酒,叫“金甌酒”,由光祿寺的近千名工作人員“把著金卮勸酒”。“那看燈的百姓,休問富貴貧賤老少尊卑,盡到端門下賜御酒一杯”。侍衛呼喝提醒游人:“一人只得吃一杯!”
話說有一年元宵,某女子游了皇城后,已是深夜時分,見端門擺著“金甌酒”,也飲了一杯。飲酒后,又順手牽羊將金酒杯塞進了懷里,想偷走。誰知被皇室衛士發現,一把抓住,問她為什么偷東西。女子說:“妾身的夫君平日管得嚴,我今天喝了酒,面帶酒容,回家后夫君會不高興的。我將金杯帶回去,做個證物,說是皇帝御賜的酒,夫君就不敢有意見了。”只聽隔簾有人笑道:“將金杯送給她罷。”簾后那個說將金杯送給女子的人,便是宋徽宗。
這個故事記錄在宋人萬俟詠《鳳皇枝令》詩的序言中,應該是可信的。后來又被改編進話本《宣和遺事》,就更有戲劇性了:“宣和間,上元張燈,許仕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竊所飲金杯,衛士見之,押至御前。女誦《鷓鴣天》云:‘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徽宗大喜,以金杯賜之,令衛士送歸。”
元宵節宋朝君主登上宣德門樓看花燈,當然不是貪圖聲色享受,而是“秀親民”,用宋仁宗的話來說:“朕非游觀。與民同樂耳。”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于正月十五張燈有關系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后,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