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日戰爭的歷史趣聞
為什么抗戰中老百姓曾要求鬼子前來掃蕩?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關于抗日戰爭的歷史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關于抗日戰爭的歷史趣聞:
抗戰時,山東老百姓派人央求鬼子來“掃蕩”,為了什么?
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軍是中國人民的死敵,人人欲殺而斃之。然而,梁漱溟《我的主要經歷》記載了一個奇事:
1939年,山東省政府魯西行轅正副主任李樹春、寥安邦,曾發出一告各部隊長官書,責備各地保安旅和縣保安團等對老百姓騷擾太過,其中說:
“各部隊冒領給養者(給養皆從老百姓攤派)有之,栽贓勒罰者有之,誣良為漢奸者有之,假公以泄私憤這有之,甚至奸淫擄掠殘山無辜者有之,慮聞各地民眾有不堪駐軍騷擾,竟至央求敵人派隊掃蕩,或被逼為虎作倀情事,每念及此,痛心萬分。望為民眾留一線生機。”
其中的敵人,自然是“鬼子”,侵華日軍。
老百姓居然央求無惡不作的鬼子前來“掃蕩”以驅逐國民黨軍和各保安部隊,可見這些部隊軍紀如何之壞,對待老百姓是如何之惡劣。
然而,這并非就是山東一地。
抗戰期間,湯恩伯、蔣鼎文等人主政河南,不顧百姓死活,刮地三尺,發生大旱災日本人就進行救濟,卻不見他們有一絲行動,天怒人怨。1944年湯恩伯豫中會戰兵敗,長官部西撤時,由于平時縱兵禍害百姓,湯恩伯和蔣鼎文被河南老鄉追著打,十分狼狽,連長官部通訊用的發報機、電話機都被鄉民搶走,與重慶聯系中斷,急得在重慶的軍令部天天追問前線部隊:湯恩伯在哪里?!
湯恩伯等人在河南的劣行被蔣介石知道后,一次蔣介石在整軍會議上說:
講到這一次中原會戰的情形是怎么樣呢?……我們軍隊里面所有的車輛馬匹,不載武器,不載彈藥,而專載走私的貨物。到了危急的時候,貨物不是被民眾搶掉,就是來不及運走,拋棄道旁,然后把車輛來運家眷,到后來人馬疲乏了,終于不及退出,就被民眾殺死!部隊里面軍風紀的敗壞,可以說到了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干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于奸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這樣的軍隊,還存在于今日的中國,叫我們怎樣作人?(蔣介石:《對于整軍會議之訓示——知恥圖強》)
最后連蔣介石都感嘆:“這樣的軍隊當然只有失敗!”
由此可見國民黨在當時是何等腐敗。
同樣是抗日軍隊,相反,八路軍的做法完全不一樣。
1941年以后,日軍加緊對八路軍敵后抗日根據地進攻,大搞“清鄉”、“掃蕩”,每次掃蕩又必實行殺光、搶光、燒光,華北抗日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1942、1943年又連年發生大旱災、蝗蟲災,雪上加霜。八路軍總部前線直屬隊張之軒后來回憶:
1942年大旱季節,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十八集團軍曾經作出決定,部隊吃樹葉,不要再向邊區政府要軍糧,不要向農民攤派糧食。我們的伙房成天供應的都是樹葉面加榆皮協,或作糊糊或作團子;有時改善生活加點糠皮麩子。彭老總也和大家一樣吃這些東西。彭總有胃病,消化不好,他每頓就只能吃幾勺子糊糊。看著彭總越來越消瘦,大家都感到非常心疼。(張之軒:《老百姓的貼心人》)
后來,老鄉也沒有糧食,開始吃樹葉了。彭德懷又下命令:部隊一律不得采摘附近村子的樹葉。有人問:“為什么?”
彭德懷說:“我們采摘了,老鄉吃什么?我們跑遠一點,附近的樹葉讓老鄉們摘。”
為了戰勝大旱災,彭德懷帶領部隊與群眾一起抗旱救災,在清漳河邊安裝水車,和老鄉一起踏水車。老百姓紛紛說:
山上(太行山)山下(黃河南)兩重天,河南餓死那么多人,我們這里連個要飯的都沒有!(張之軒:《老百姓的貼心人》)
同樣的中國人,兩支軍隊,對待老百姓卻是兩種態度。天下得失,不難預見。
抗日戰爭簡介:
八年抗戰,即中國抗日戰爭,是指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華各族人民群眾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所進行的一場持久的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由于戰爭持續時間約為八年,故被成為八年抗戰,簡稱抗戰。
抗日戰爭(英文名: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歷時八年,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完全侵占中國東北,并成立偽滿洲國,此后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后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后,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在中日兩國關系史上,有著幾千年的友好交往。除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有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記載外,公元7世紀,日本先后18次派遣使節、留學生、學問僧人來中國,學習唐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和中國文化,形成了持續200多年之久的中日友好交流的高潮。公元1368年,明代中國建立,在強大的明朝加強睦鄰友好關系的時刻,日本為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發展對華貿易,專門派遣使臣來中國,甘愿做中國的屬藩,以獲得同明代中國的“勘合貿易”權益。但是,隨著1868年明治維新后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逐步踏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后果。
日中國力的懸殊對比
國力主要表現在政治組織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方面。
1、日中政治組織力的對比
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結束了幕府和列藩專制的封建割據,確立起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并逐漸演變為近代天皇制軍事法西斯專政。
1868年4月,日本廢除神祗官,改設太政官(相當于大臣),在太政官之下,設有議政、行政、刑法\三官,在形式上采用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體“三權分立”的模式。1871年7月,明確規定天皇親臨“總裁萬機”。1870至1871年,完成“廢藩置縣”。廢除260余藩,設3府72縣(1888年合并為3府42縣)。府縣之下為小區、大區,大小區之下有鎮村。至此,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基本形成。1885年,日本又廢除太政官制度,采用內閣制,即由大臣(首相)和國家大臣組成直屬于天皇的內閣。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憲法更加明確地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為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從而進一步確立了以天皇為元首的高度集權。在此前后,日本又先后公布《戶籍法》、《民法決議》、《皇國民法暫行規則》和《民法暫行規則》,并確立民眾為天皇的“臣民”,把民眾的義務法律化。隨后,日本又確立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軍部在日本政府的地位逐步加強。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下,當對外戰爭成為國家行為時,十分容易實現對軍隊和民眾的動員和組織。
反觀中國,國家政治組織力明顯弱于日本。
日本明治元年,為中國清朝同治七年,皇帝載淳僅13歲,國家實權操縱在保守的慈禧集團手中。后又經光緒、宣統兩朝,但暮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始終頑固地阻礙著中國政治發展,使中國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在這幾十年中,不僅人民因國家的衰朽承擔著貧困、痛苦,而且國家也因落后多次遭到列強的侵略和宰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了現代國家中華民國,但革命的成果很快落于北洋軍閥集團手中。長期的政爭、混戰成為這一時期中國的特殊政治。在這種狀況下,國家缺乏應有的政治組織力。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以孫中山五權分立的理論為依據,確立了五院制的中央政體,并著手對地方和基層政權進行改革。但未等南京國民政府現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健全,日本便于1931年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斷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這樣,中國的國家政治組織力明顯弱于日本。
2、日中經濟實力的對比
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日本的社會經濟仍然很落后,資本主義家庭勞動在日本社會經濟中仍占優勢,工業生產遠落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后。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明治政府提出和實施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殖產興業”政策和產業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明治政府通過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多渠道籌集資金和引進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技術,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1870年至1885年的短短15年時間里,便初步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使日本從一個封建的農業國變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隨后,日本又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注入了大量的資金,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1937年,日本的軍事工業也大步發展,重炮、坦克、戰機、軍艦等均能大規模生產。
反觀中國,由于長期受封建主義壓迫和帝國主義剝削,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到1937年,現代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比重不到10%,鋼產量為4萬噸,生鐵產量為95.9萬噸(含東北),煤產量為2800萬噸,石油產量為1.31萬噸。而農業經濟更為落后,農業動力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畜力。這種工農業基礎,使中國軍事工業也十分落后。到1931年,除能生產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裝備均不能制造。
3、日中軍事實力的對比
明治維新后,日本即在“富國強兵”政策指導下,開始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兵制為楷模,大力組建新式軍隊和改革軍制。其間,改組兵部省,設陸軍部和海軍部主掌軍事,改封建武士團為常備軍,實行征兵制。與此同時,隨著軍事工業的發展,日本一個常設師同中國一個整編師的裝備比較日本軍隊的軍事裝備日趨精良。自近代以來,日本的軍事工業在整個工業中就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1890年以前,日本即建有了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石川島造船廠、川崎造船廠、三菱造船廠等大型軍事工業,各類大小口徑的野炮、山炮、加農炮、水雷均能制造。1892年,已能自行建造大型全鋼艦。隨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礎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日本的軍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重炮、坦克、飛機、軍艦等都能大規模生產。1931年夏,用國產武器裝備的機械化兵團開始建立起來。同年9月,日本已具有了制造重型轟炸機、各種船艦及化學武器的能力。
由于軍事工業落后,中國的武器制造能力低下,至抗日戰爭前夕,只能制造步槍、輕機槍等輕武器,所有重武器均依賴外購,這就造成中國軍隊軍事裝備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