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娶妻的野史趣聞
《黃鶴樓》作者崔顥娶妻挑貌美姑娘,前后拋棄四次,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崔顥娶妻的野史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崔顥娶妻的野史趣聞:
《黃鶴樓》作者崔顥其人
武昌黃鶴樓上的詩詞題詠雖然多如牛毛,但舉世公認最優秀的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雖然后人對崔顥的《黃鶴樓》評價甚高,但他的事跡知之者甚少。那么,崔顥何許人也?
崔顥,唐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官終尚書司勛員外郎。史書多指責他有才無行。例如《舊唐書·崔顥傳》中說他“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游京師,娶妻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四”。他如《新唐書》所記大致相同。意思是崔顥雖有卓越的才智,卻沒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歡賭博飲酒??陀尉┏菚r,娶妻要選擇貌美的姑娘,稍不滿意,就拋棄,前后共有四次之多。
崔顥怎么“有才無行”,綜合前人所論,主要的無非兩點:一是崔顥早期詩作“多寫閨情,流于浮艷”;二是“娶妻擇有貌者”,棄之“前后數四”。所謂詩作“多寫閨情”,其實,按現在的說法,也就是情詩。關鍵看是不是“流于浮艷”。有沒有例子呢?《新唐書·崔顥傳》給出的例子是,北海太守李邕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崔顥獻的這首詩叫《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全詩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時斗百草,度日不成妝。”讀來讀去,感覺不到此詩“流于浮艷”。像“閑時斗百草,度日不成妝”,還反映了嫁入豪門的女子們的苦悶生活。終日無所事事,提不起精神,連簡單的穿衣打扮都懶得弄了,多無聊哇。從一定意義上說,這詩還蠻深刻的。李邕的指斥確實讓人莫名其妙。退一步,即便崔顥此詩“流于浮艷”很不好,甚至很惡劣,但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呀,畢竟當時崔顥還很年輕,要看看他后來發展得怎么樣。據唐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崔顥“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你看他長大后變好了呀!我們看人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歷史地、辯證地去看,要看到他后期的“風骨凜然”。其實,少年壞不叫壞,成年壞才叫壞,對吧?至于崔顥“娶妻擇有貌者”、“前后數四”,確實不是好品行,但用寬容的心態看,也有可以諒解的地方,一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二是基本上屬于年輕時所為,時人也只說他“行履稍劣”,并沒有惡劣到足以否定其人品的程度。但李邕當時名氣很大,一言九鼎,對崔顥“不予接”且罵其“無禮”,影響所及,一下子就斷送了年輕人的前途。
不管史書對他的品行如何不屑,但崔顥的詩作,特別是《黃鶴樓》很受后世推崇,甚至有詩仙李白十分嘆服并為之擱筆的傳說,也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黃鶴樓名稱由來: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位于湖北省武漢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嶺之上,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下面給大家講一下黃鶴樓名稱由來。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了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武昌蛇山黃鶴磯上,樓因黃鶴山而得名。在傳說之中,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黃鶴過此;一說三國蜀費文袆在此樓駕鶴登仙。相傳此樓為三國吳黃武年間建造,后屢輝屢建。1985年,經過重新修建的黃鶴樓,以嶄新的風姿屹立在蛇山之上,成為中外聞名的登臨游覽勝地。
歷代文人都登樓作賦,以是懷記。唐代大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更是垂絕千古。相傳李白曾登樓欲賦詩,卻感嘆“眼前有景道不成,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為之斂手。后人也有“禰衡洲上千年恨,崔顥樓頭一首詩”的贊譽之詞。
長江漢水皆交匯于此,隔長江龜山蛇山相望,毛澤東曾有“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菩薩蠻•黃鶴樓)的詩句。古琴臺位于龜山之上,相傳是古代輿伯牙和鐘子期知音聽琴之處。
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 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并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
于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只黃色的鶴在墻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墻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里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畫上的鶴隨著白云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云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歷史沿革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
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后,三國歸于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
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筑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而據《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 :“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圣跡。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
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