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盜墓的野史趣聞
摸金校尉撬棺盜走寶物,揪走頭上珠翠卻未動女尸?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宋哲元盜墓的野史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宋哲元盜墓的野史趣聞:
事件主角:宋哲元
生平簡歷:山東樂陵縣人,民國時曾先后任第二集團(tuán)軍北路軍總司令、陸軍東北邊防軍第三軍軍長、第三軍團(tuán)總指揮、第一集團(tuán)軍總司令等。
盜墓事跡:民國年間,屬部盜掘了北平周邊一帶清朝的王爺墳。
與孫連仲一樣,宋哲元也是當(dāng)年深受馮玉祥賞識和重用的西北軍高級將領(lǐng),也曾在抗日的正面戰(zhàn)場上讓日軍畏懼。而他們在“挖寶”這件事上,竟然也有共同的“愛好”,宋哲元甚至比孫連仲興趣更濃。
早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宋哲元便嘗到“挖寶”的甜頭,不過這次盜墓不是他親自動手,而是黨玉崐代勞,他占了便宜。當(dāng)年9月,黨玉崐盜斗雞臺不久,好多寶物還未來得及出手,便遇到了生命的終結(jié)者宋哲元。宋哲元收繳了黨玉琨從斗雞臺挖來的大量寶物,這批寶物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是個謎。
宋哲元是抗日名將,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月1日,侵華日軍進(jìn)攻榆關(guān),熱河危急。2月18日,宋哲元通電全國,決心抗擊日軍,奉命開赴北平附近參加長城抗戰(zhàn),任第三軍團(tuán)總指揮,防守冀東。名震天下的“喜峰口大捷”,就是宋哲元部打出來的。
當(dāng)時,宋哲元部人馬多駐在平西(今北京西郊)一帶。就在這期間,宋哲元部盜了乾隆孫子、定安親王永璜第二子綿恩的墓葬。
綿恩在歷史上很有名,曾任大清火器營總統(tǒng)領(lǐng)達(dá)53年之久,不過有點平庸無能,平時也沒有王爺?shù)臉觾海踔敛恢O風(fēng)流。《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二)記載了關(guān)于他的一個“不識妓院”的笑話:有一次京城的正陽門失火,蔓延到了民房,好多妓院的妓女都跑到巷子口。前來救火的綿恩竟然不知道這些女人是青樓女,驚訝地問屬下:“這是哪家啊?怎么這么多女人?”
綿恩活了76歲,死后葬在今北京密云境內(nèi)羊山家族塋地。據(jù)王爺墳研究專家馮其利先生的調(diào)查,這塊地有100多畝,風(fēng)水好,背靠北山,南臨潮河,東對塔山,西挨大溝。塋地建有碑樓、享殿、圣德寺,頗有王家氣派。平時有董、齊、吳、劉等10家看墳戶照應(yīng)。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冬,駐防在這一帶的宋哲元部將綿恩墓盜掘了。掘開后發(fā)現(xiàn),此墓采用帝王死后常用的“金井玉葬”,石床上放置了3口棺材。士兵知道里面寶物不少,立即動手把棺材一一撬開,盜走了棺內(nèi)的隨葬寶物。其中一位側(cè)福晉頭上的珠翠也被揪走了,可奇怪的是,士兵卻未對女尸下手,尸身上蓋的單子一動未動,未遭翻動。這些“摸金校尉”是不專業(yè),不知尸身有寶?還是有啥顧忌,不敢下手?沒人知道。
被盜后一時也無法查清,密云縣政府將看墳戶扣押了。直到第18天,定王府委派太監(jiān)田德福到羊山處理后事,看墳戶才被釋放。聽說祖墳被盜,定王后裔專程趕到塋地,將尸骨重新收殮,但對盜墓兇手卻無可奈何。
綿恩墓目前仍存,不少考古愛好者會去堪踏。綿恩園寢曾建有神橋,碑樓,東西朝房,享殿和五座寶頂。多次被盜后,地宮已完全暴露,可以隨便出入。這個現(xiàn)在除了地宮外,還有神橋保存了下來。
幾年后,宋哲元部又將北京東直門外西八間房的王爺墳盜了。
八間房的王爺墳主人是和勤親王永璧的長子綿倫。綿倫死時才23歲,其父永璧也剛死不久,在順義莊子營的墓地尚未建好,綿倫的四弟綿循繼襲爵位后,將其葬在八間房。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駐防于附近的宋哲元部盜掘了綿倫墓。
西八間房的王爺墳地不小,有300畝大小,除綿倫墓地以外,還有和親王府旁支塋地。綿倫墓地墻外東北角有小寶頂(墳頭)5個。正東有3座王爺墳,西南有6座公墳,附近還有散墳多座。
盜墓前,宋哲元部先下通知,謊稱部隊要經(jīng)過,提醒附近老百姓不要出門,以掩人耳目、掩蓋真相。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老百姓當(dāng)時也不知道真假,全都窩在家里不敢出門,佟、楊兩家看墳戶也是在“部隊走了”后才敢到墓地看看。
事后看墳戶只得進(jìn)入地宮,將綿倫重新收殮。重殮時發(fā)現(xiàn),地宮內(nèi)滲了很多水,尸首早已腐爛。雖然此墓已被宋哲元部盜了,但幾年后又有當(dāng)?shù)乇I墓賊光顧,將綿倫墓“掃”了一次。
被宋哲元部盜掘的北京王爺墳,應(yīng)該不只上述兩座。至于是不是宋哲元授意,盜出的寶物后來到了宋哲元的手里沒有,因宋哲元在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早逝,已無法說清了。
宋哲元簡介: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軒,漢族,山東省樂陵市城關(guān)鎮(zhèn)趙洪都村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lǐng)。他是馮玉祥手下西北軍五虎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贊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茍"、"練兵有方"。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風(fēng)不語病逝,葬于綿陽附近的富樂山,享年56歲。國民政府追升其為一級。
宋哲元(1885年——1940年),字明軒,山東樂陵市人。1908年,二十三歲的宋哲元開始長達(dá)三十三年的戎馬生涯。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熱河省都統(tǒng),西路、北路軍總司令,陜西省政府主席,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在占領(lǐng)東三省后,向關(guān)內(nèi)進(jìn)犯,山海關(guān)保衛(wèi)戰(zhàn)揭開了“長城抗戰(zhàn)”的序幕。宋哲元奉命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羅文峪一帶抗擊日軍。由于二十九軍的武器裝備極為簡陋,宋命人為每個士兵打造一把鋒利的大刀,并配教練進(jìn)行指導(dǎo)操練,使不少士兵練就一手高超的大刀術(shù)。3月9日晚,五百名大刀隊員夜襲敵營,掄起大刀向睡夢中的鬼子頭上砍去。十一日夜,大刀隊再次出擊。共砍死砍傷日軍三千多人,燒毀了日軍二百多輛汽車上的彈藥和糧食。此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提高了為生存而奮斗的民族自信心,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一威武雄壯的歌聲唱遍中華大江南北。
1935年后,宋哲元曾任平津衛(wèi)戍司令兼北平、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委員長。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在盧溝橋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jìn)入宛平城,被駐扎在此的二十九軍拒絕后,日軍將炮口對準(zhǔn)了宛平城和盧溝橋,沉重的炮聲震撼著平津大地。宋哲元下令“堅決抗擊日寇”,二十九軍將士同仇敵愾,打退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jìn)攻,用鮮血譜寫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燦爛的第一頁。[1]
“盧溝橋事變”后,宋哲元發(fā)誓:“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后來,毛澤東在給宋哲元的信中曾贊揚(yáng)“先生情殷抗日,曷勝仰佩,曩者日寇入關(guān),先生奮力邊陲,慨然御侮,義聲所播,中外同欽”。
1938年春,任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病發(fā)后辭職休養(yǎng),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綿陽。國民黨政府追授其為一級。朱德和彭德懷贈挽聯(lián)一幅:“一戰(zhàn)一和,當(dāng)年變生瞬間,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厲,后起大有人在,可元憂乎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