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鈐的歷史趣聞
朱啟鈐的九個女兒個個都是傳奇女子,那么朱啟鈐又是誰?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朱啟鈐的歷史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朱啟鈐的歷史趣聞:
有人說古有獨孤姐妹(宇文毓皇后、楊堅夫人、李淵母親),民國有宋家姐妹,那么,朱啟鈐家女兒們也夠傳奇了。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中國政治家、實業家、古建筑學家,工藝美術家。
朱啟鈐(1872~1964),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貴州開陽人,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1872年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歲,幾乎長達一個世紀。他的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光緒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后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稍后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后,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后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滬。并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征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朱啟鈐家的故事:
朱啟鈐先后有三位夫人,都是故后續娶的。元配陳光璣生有長子朱沛、長女朱湘筠;陳氏夫人亡故后,續娶于氏夫人,共生四子九女,前三子幼殤,只留朱渤(朱海北)一子長成,九女依次為淇筠、淞筠、津筠、湄筠、洛筠、浦筠、沚筠、洪筠、浣筠。于夫人因為生育子女太多,身體不好,于1927年去世。1930年,又續娶許曼頤為夫人。朱家的十小姐,名字都帶一個“筠”字,七小姐浦筠、八小姐沚筠早夭。其中,八女沚筠于四五歲時死于猩紅熱病;七女1929年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因患腦膜炎去世,死時只有17歲。
朱啟鈐不僅收藏豐富,還有一項時人無法企及的“紀錄”,即朱家的幾位大小姐都是當時京津社交場上的明星人物。由于他游歷過歐美,思想開放,從不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動,因此朱家小姐們活躍于交際場合,時有朱家“八鳳”之譽。
做京官的時候,朱啟鈐與徐世昌(1854-1939)交情頗好(朱啟鈐和徐世昌也是世代的親好,朱啟鈐的孫子朱文榘,后來就娶了徐世昌的侄女徐緒玲)。光緒末年,徐世昌去東三省做總督,朱啟鈐隨行,并在東北與張作霖相識,從此兩家結為通好。東北易幟后,少帥對朱啟鈐這位父執甚是尊敬,想請他出山做北平,但是被老先生推辭了。在此前后,朱家與張家之間的關系越走越近了。
當時少帥身邊有四位年歲相仿的少爺隨侍左右,名為“副官”,其實形同弟兄,均為當時的“官二代”或“富二代”,這“四大少”是:曹汝霖的公子曹璞、東北保安總司令吳俊升的兒子吳泰勛、大富豪何東的兒子何世禮,還有一個就是朱五小姐的二哥朱海北。當時,這種大家族“父一輩、子一輩”的通家之好,在北洋時期極為常見。
父一輩、子一輩
除了與張家有這一層關系,朱啟鈐和周自齊、葉恭綽、趙慶華的關系也堪稱莫逆,是交通系首領梁士詒手下的“四大天王”。對了,趙慶華就是趙四小姐的父親。而朱家、趙家寓居天津時,朱家的六小姐朱洛筠與趙四為天津華西女中的同班學友。結果呢,因為六小姐嫁給了張學良同父異母的胞弟張學銘(民國時曾任天津),兩個同學又成了“妯娌”。
除了朱家的少爺與少帥稱兄道弟,朱家的四位小姐也與張家有關聯:1925年,四小姐嫁給了張學良的副官飛行員吳敬安。朱五小姐嫁給了張學良的秘書朱光沐,六小姐嫁給了張學銘,九小姐則嫁給了張學良的把兄弟吳泰勛,馬場道有吳泰勛舊居。
除了被譽為“朱家雙碧”的朱三小姐和朱五小姐以及以上幾位大小姐的故事,朱家二小姐和十小姐的故事,也有的可說。二小姐朱淇筠的夫婿,叫章以吳(為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的同學),其父為前清翰林章梫,與朱啟鈐曾同時在京師大學堂譯書館共事。章四公子和朱二小姐的親事,是在他們四五歲時訂的娃娃親。1913年,章以吳與朱淇筠正式結婚,朱啟鈐“喜事用洋1926圓”,民國二十四年又補還淇筠喜事嫁資洋12780元法幣(朱家幾位小姐的喜事用銀頗為豐厚)。1914年朱淇筠生下一子,初名章宏道,后改名章文晉(1914-1991),曾任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
朱啟鈐最小的十女兒朱浣筠,嫁給了盧致德。盧致德少時由廣東到天津,寄居于姑父梁如浩家,1907年至1918年曾在天津新學書院讀書,后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和美國紐約大學,曾任蔣介石的保健醫官。1949年后到臺灣,為臺北榮民總醫院首任院長,曾與幽禁中的遠房親戚張學良、趙一荻有所往來。
朱啟鈐簡介: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中國政治家、實業家、古建筑學家,工藝美術家。
朱啟鈐(1872~1964),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貴州開陽人,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1872年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歲,幾乎長達一個世紀。他的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生于河南信陽,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光緒舉人。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后歷任北京城內警察總監、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津浦路北段總辦等職。1912年7月起,連任陸徵祥、趙秉鈞內閣交通部總長。1913年8月代理國務,稍后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1916年袁世凱死后,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后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滬。并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繡錄》、《女紅傳征略》、《絲繡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等。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
朱啟鈐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奠基人。1917年,朱啟鈐在江南圖書館發現了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務印書館以石印本印行,同時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后,又組織人員對《清欽定工部工程做法》一書進行校注。1930年,朱啟鈐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資助,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設文獻組和法式組,朱啟鈐兼任文獻組主任,建筑學家梁思成擔任法式組主任。營造學社是最早研究中國傳統建筑式樣、設計的學術團體,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學的基礎。
中國營造學社創辦于1930年,1937年因北平淪陷而停辦。其間,先后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工段營造錄》、《元大都宮苑圖考》、《營造算例》、《牌樓算例》、《清式營造則例》、《梓人遺制》、《哲匠錄》、《同治重修圓明園始末》等書刊。朱啟鈐評價:"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