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是什么
血滴子是中國傳說中始于清朝雍正時期的一種兵器。另外,傳說雍正帝組織了一支以血滴子為武器的特務暗殺隊,隊員也因而被人稱為血滴子。
歷史簡介
血滴子兩個說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覺得粘桿處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對粘桿處進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權的力量,二是為了對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監視。
明末清初,中國民眾好談宮闈秘聞,即便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的通俗小說,自然成了“講新話”的最佳載體。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嚴政治的強權統治者,關于他的流言蜚語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世人眼里,這位皇帝奪位前老謀深算,即位后冷酷無情。他屢行大獄文網森嚴,廣布耳目,令人談虎色變……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詭秘的色彩。“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處,不可確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的藝術構思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借古諷今的作用。然而,歷史總是有其客觀性的,雍正到底是一個好皇帝,抑或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強權政治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還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必須從史實中去加以考察、認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折制度。
那么,“血滴子”與特務政治的真相是什么?筆者不揣簡陋擬加以正之: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陜西總督岳鐘祺(岳飛的后裔)策動反清。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后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檐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后,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暗器說
這血滴子究竟是什么東西,或者說究竟是什么樣的東西,完全沒有記錄可循,所以也沒有人知道,也所以值得研究。 這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務系統所使用的一種武器,這種武器殺人的方式,是專門把人頭從人的脖子上取下來。 可以使人頭和脖子分開的武器很多,大刀砍、利斧揮,都可以達到目的。而這個血滴子卻不是尋常的武器,從可以看到的記載中,它在使用的時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級于千里之外”的飛劍。 它使用時,和目標的距離不會太遠,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拋出去),它會把目標的頭罩住,然后割下目標的頭,再收回來。割下的人頭,就在血滴子里面被帶了回來,所以被害的目標,就成了無頭尸體,十分恐怖。 這血滴子的使用過程如此,可是它的具體形狀如何,又如何一下子就可以把腦袋割下來,現在已經沒人知道。 由于這些故事都很動人,所以曾不止一次被拍成電影。電影和說故事、寫小說不同,是要有具體形象給人看的,于是電影工作者就各憑想像去創造。于是我們可以在銀幕上看到有的血滴子像一頂草帽,有的血滴子像一個鳥籠,有的在放出去的時候會“嗚嗚”怪叫,有的會旋轉,有的有許多牙齒一樣的利刃,有的有像照相機快門一樣的裝置--“喀喳”一聲,人頭分離。
毒藥血滴子說
雍正秘制血滴子其實是毒藥。 年前俠小說及電影盛行,所演者有滿清乾隆、雍正間事。尤其是雍正為王子時代,準備奪取王位,羅致俠士劍客供他驅使,又煉就種種毒藥暗器。這種異說傳聞,演繹起來自然容易引人入勝。雍正用來誅鋤異己的暗器之中,相傳有一種名叫血滴子者,小說家說起來最為神異,其物是一革囊,將活人放到里面,不一會就化成一灘血水。這雖未免過甚其辭,但雍正以身為專制帝王的權勢,既然立意實行特務式血腥統治,制造幾種新式的殺人武器,自然是極有可能的。據可靠的說載,“血滴子”確有其物,里面所貯者為一種極毒的毒藥,這種毒藥系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種毒樹的汁液煉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潰爛而死,故稱“血滴子”。
煉制這種毒藥主要原料的樹汁,是一種名為“撒樹”的樹汁,這種樹是出產在廣西邊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見血封喉”的毒藥,就是用撒樹汁熬成的。苗山并沒有撒樹,他們要用重金向土人購入。雍正曾有密諭給廣西巡撫,要他暗中尋訪這種毒藥,并研究熬煉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說雍正用這來煉制血滴子,是有相當根據的。 按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給廣西巡撫李紱,要他在廣西尋找一種毒樹汁。從他的諭旨里,可以看出雍正本人對這種毒藥的性能及用途,已有相當認識。他的密旨這么說:“近聞貴州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藥有二種,一種草藥,一種蛇藥。草藥雖毒,熬成兩月之后,即出氣不靈。蛇藥熬成,數年可用。但單用蛇汁,其藥只能潰爛,仍有治蛇之藥可醫。
更有一種蠻藥,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處周流,始不可治。聞此“撒”藥,系毒樹之汁,滴在石上凝結而成。其色微紅,產于廣西泗城土府。其樹頗少,得之亦難。彼處獵人暗暗賣入苗地,其價如金,苗人視為至寶。 “爾等可著人密行訪問此樹,必令認明形狀,盡行砍挖,無留遺跡。既有此藥,亦應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處訪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寫明乘驛奏聞。” 雍正這道密旨是在雍正三年下的。他對于廣西的苗人所用毒藥,知道得這么清楚,可知他平日必有注意這類東西。野史說四王子的血滴子如何厲害,殺人不留痕跡,正可證明他對于毒藥早已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血滴子,,最早出現于明洪武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