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呂不韋有什么關系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那么秦始皇和呂不韋有什么關系?
呂不韋是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于是飲鴆自盡。
秦始皇和呂不韋的關系:
秦始皇,名(嬴政),乃秦國莊襄王之子,母親趙姬。有人說秦始皇是呂不韋與趙姬所生,但此說法只是猜測,并未有真實的依據(jù),更無從考證。秦始皇自幼出生在趙國(今河北省邯鄲),漢族,雖然一生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但卻創(chuàng)立了不朽的神奇,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名揚中外。這位13歲登基的秦國皇帝利用他的智慧,虛心聽取他人意見,與22歲親理朝政,39歲時終于完成以秦國七代君王所努力滅六國的心愿,完整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他的豐功偉績被世人所贊頌,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又被人譽為是(千古一帝 )。
幼年的秦始皇是在趙國度過的,作為一個質子的兒子他是那么的不起眼,以至于沒有人會注意到他的存在,好在他的父親遇到了能干的貴人呂不韋,又幫助其登上王位的寶座,才有了后來秦始皇即位登基一展雄才的機會。其實最初呂不韋只是一名衛(wèi)國的商人,后來有心棄商從政,于是竟大膽的把寶押在被送來趙國做人質的異人(秦始皇父)身上,注:(異人是安國君與妃子夏姬所生,并不得寵)他先是想辦法與(異人)結交成為好友,后來又利用錢財打通各個關節(jié),在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面前游說,當時的華陽夫人一直沒有子嗣,于是呂不韋獻計,勸說華陽夫人收留被送到趙國做質子的異人(秦始皇父),華陽夫人想到他日自己一旦失寵人老色衰必定會遭遺棄,于是接受了呂不韋的建議,認異人(賜名子楚)做了兒子,以待將來一切有變,也好以兒子的繼承權來穩(wěn)固自己日后的地位,此后,呂不韋便陪同子楚(秦始皇父)常住邯鄲,以待時機重回秦國,為了以后的政治利益,呂不韋還挑選了一名趙國女子送給了子楚,此女溫柔美貌令子楚一見傾心,于是娶她為妻,一年后此女為子楚生下了一個男嬰,又被立為夫人,這個孩子就是嬴政,后來的(秦始皇帝),而這個女人就是趙姬,秦始皇的生母趙太后。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秦始皇)繼承王位,因他年幼,當時的國政大權仍由相邦(意指宰相)呂不韋所把持。因呂不韋曾輔佐先王(子楚)登上王位,被視為功臣,所以早在嬴政即位之前就已經(jīng)是相邦之職,深得子楚的重用,直到嬴政(秦始皇)即位時仍然身兼相邦,又被尊為仲父(父親的弟弟),他的勢力也在逐年擴大,光是門下的食客(謀士)已達3000人之多,隨著幼主一天天長大,呂不韋不禁開始擔憂起來,因為在此期間他一直和太后趙姬偷情,當年本來是他有意將趙姬送給了秦始皇父(子楚),但關于他二人有染之事子楚并不知曉,此時的趙姬雖然已貴為太后,可是她對呂不韋仍舊情難忘,依舊尋機與之貪歡。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若是你常在河邊溜達,又那能保證不濕了鞋子,呂不韋的頭腦極為聰明,他深知此事被揭穿的后果有多嚴重,于是他就想了一個瞞天過海的好辦法。
在宮里的宦官中有一個人叫嫪毐,其實他并非真的是被閹割了,而是呂不韋有意將他獻給趙姬的一個禮物,高墻深院一個風韻尤存的女子正渴望著夜夜春宵,卻誰知偏偏成了寡婦,雖然偶爾還能與呂不韋偷歡,可每一次都是提心吊膽慌忙了事,而這個以宦官身份可以隨時留在她身邊的男人,自然是解了她的寂寞之苦,名利地位有了,再加上卿卿我我的魚水之歡,趙姬也似乎滿足了,不再去糾纏呂不韋了。而呂不韋也正好可以坦然行事,在他的心里利益和仕途要遠比女人重要的多,據(jù)說為了方便和嫪毐在一起私通,這位趙姬趙太后還找了一個理由搬到一處僻靜之所,居然還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兩個男嬰,如同民間的恩愛夫妻一般過起了幸福的小日子。只可惜,好景不長,公元前238年,嫪毐和太后私通的事情還是被人告訴了秦王(秦始皇),秦王大怒,先是派人仔細追查與此事有關的人,殺了母親與嫪毐生下的那兩個孽子,同時滅了嫪毐的三族,又把嫪毐處以車裂之刑,再把趙太后軟禁起來,隨后,因發(fā)現(xiàn)呂不韋與嫪毐有牽連,一氣之下的秦始皇又將他的仲父(呂不韋)遣出京城,封地河南。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免去呂不韋的相邦之職,可是仍然還有許多人登門拜訪,其中不乏與各國的賓客使臣,秦王(秦始皇)得知后不免擔憂起來,他擔心呂不韋會趁機擴張勢力,拉攏權貴日后奪取他的皇位,于是,他又下了一道圣旨并附一封書信,信中寫道,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你與秦王更無血緣至親,你居然還號稱仲父,即刻命你與家眷及族人馬上遷到蜀地(今四川西部)居住,不得違抗。不知是突然遭貶讓呂不韋無法承受,還是因為懼怕自己越來越落魄,這位聰明機智的呂大人竟然服毒自盡了,盡管他曾經(jīng)是足智多謀的一位軍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眼光獨到的有才之士,可最終,他卻以自盡的方式告別了秦國歷史的舞臺,我們不知道他的內心里,是不是對秦始皇有著愧疚或者是畏懼,如果說他真的是秦始皇的生父,那么他為何不好好的為兒子守住江山,守住自己的妻子,還要找一個假宦官來陪伴愛妾,盡管歷史上的說法不一,我們也無從考證,可是他的聰明才智仍然是令人稱贊的,其實,秦始皇的父親是誰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整個歷史的過程,因為有了呂不韋這樣的一個人,而變得離奇也更加精彩!
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再分析:
認定呂不韋和秦始皇有父子關系的說法,其原因是:
其一,這樣可以說明秦始皇不是秦王室的嫡傳,反對秦始皇的人就找到了很好的造反理由。
其二,是呂不韋采取的一種戰(zhàn)勝長信侯的政治斗爭的策略,企圖以父子親情,取得秦始皇的支持,增強自己的斗爭力量。
其三,解秦滅六國之恨。“六國”之人呂不韋不動一兵一卒,運用計謀,將自己的兒子推上秦國的王位,奪其江山,因此,滅國之憤就可消除。
其四,漢代以后的資料多認為嬴政是呂不韋之子,這為漢取代秦尋求歷史依據(jù),他們的邏輯是,秦王內宮如此污穢,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因此秦亡甚速是很自然的。
后世人也有認為上述傳說并不能成立的。
其一,從子楚方面看,既使有呂不韋的陰謀,但其實現(xiàn)的可能性也很渺茫。因為秦昭王在位時,未必一定將王位傳于子楚,更不能設想到子楚未來的兒子身上。
其二,從秦始皇的出生日期考慮,假若趙姬在進宮前已經(jīng)懷孕,秦始皇一定會不及期而生,子楚對此不會不知道。可見,秦始皇的生父應該是子楚,而非呂不韋。
其三,從趙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滅趙之后,秦王親臨邯鄲,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盡行坑殺。既然趙姬出身豪門,她怎么能先做呂不韋之姬妾,再被獻做異人之妻呢?這樣,就不會存在趙姬肚子里懷上呂不韋的孩子再嫁到異人那里的故事了。
身世之謎也只有留于后人去推測了,而“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卻由此流傳于世。在秦莊襄王時期和秦王政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并天下”的心愿,為秦的統(tǒng)一事業(yè)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即將親政,呂不韋意識到要發(fā)生相權和王權的矛盾,便從多方面做了應付的準備,終于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舉行加冠禮時,發(fā)生了武裝叛亂。秦王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與呂不韋有牽連,罷免了呂的相國職務,下令將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