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古城有什么疑點
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觀”。那么吳哥古城有什么疑點?
吳哥古城疑點之一
何人建造了美妙絕倫的古城。它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精雕細琢,遍布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嫻熟、精湛,想象力之豐富、驚人,使人難以置信,以至于長時間流傳吳哥古跡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壘砌這些建筑時,沒有使用粘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時至今日,吳哥古跡的大部分建筑雖歷經滄桑,仍巋然不動。吳哥古跡充分向人們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度的藝術才能和充分的智慧。
吳哥古城疑點之二
通過對吳哥城的規模進行估計,在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近百萬居民生活在這兒。可是為什么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竟會淹沒在茫茫叢林里呢,它的居民為什么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流行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迅速地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猜測,可能是外來的敵人攻占這座城市后,將城里的所有居民趕到某一地方做奴隸去了。
吳哥古城疑點之三
在柬埔寨歷史上放棄吳哥是一個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一度強大的吳哥王朝的瓦解。那么,是不是有別的因素呢,中國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結局與暹羅人的不斷入侵有關,這使得高棉人做出了撤離吳哥的最終決定。自從暹羅人不斷強大后,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災難和巨大的損失。日益衰竭的國力使高棉人無法應付暹羅人的挑戰,只好采取回避的方法。O·W·沃爾特斯博士也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認為,吳哥王朝的衰弱和抵抗力的喪失,并非完全是暹羅人所造成,而是高棉王族之間內部矛盾斗爭發展的后果。這時,暹羅人入侵,從而導致了吳哥王朝放棄古城之舉。 15世紀上半葉,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曾經繁華昌盛的吳哥城雜草灌木叢生,逐漸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湮沒。由于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于世的吳哥古城只能有待后人去探索研究。
1861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千里迢迢來到柬埔寨進行考古工作。在進入森林的第五天,他和隨從人員突然發現前面不遠的森林里顯露出五座高大的石塔,石塔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清晰美麗。尤其是中間的那座最高的塔尖,在夕陽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閃閃。這就是傳說中的吳哥古城。從此,這個被茫茫林海掩蓋而沉睡400多年的古都終于重現于世,煥發出獨特的青春與活力。
吳哥,在梵語中意為“城”,它是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時吳哥王朝的都城,主要是由建于公元9世紀至13世紀的一組石質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組成,又分為大吳哥和小吳哥。大吳哥又稱吳哥通,“通”意為城;小吳哥又稱吳哥窟,意為“首都的寺院”。時至今日,吳哥窟還保存完好。古城約占地15平方千米,四周環以高墻,內有宮殿、廟宇、寶塔多處,是柬埔寨古代藝術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細、浮雕之生動、設計之巧妙,均堪稱絕品。吳哥古跡總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六百余座,散布在約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據史料記載,吳哥窟建于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當時,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了祭祀“保護之神”,也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以及為自己修建陵墓,而專門建造了這座神廟。
吳哥窟的整個結構呈正方形,最外層是壕溝,中間是圍墻,里面是三道回廊,層層相套,渾然一體。而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為三層臺基。位于最上層的是中央佛塔,離地高度達65米,其余四座較小的則位于第二層的四角。神殿各層皆環以圓柱回廊,墻壁上更是布滿精美的浮雕和壁畫。整個建筑象征著佛教傳說中的宇宙中心須彌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壘砌而成,因而顯得格外整齊肅穆、和諧莊嚴。此外,寺內還有一座圖書館和一處供飲用的蓄水池。
與之相對應,大吳哥位于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它占地9公頃,城墻周長12千米,墻高7米,厚6米,周圍環以相當寬的護城河,真可謂“固若金湯”。而且全城五道城門中,有四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揚廟,另一道通往皇宮。五個城門上方都建有無數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頭像,高達2米多。吳哥通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筑,高達45米,它和周圍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筑群。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征當時高棉的16個省。其中,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的女王宮,更是以它精美絕倫的石雕著稱于世。
重現于世的吳哥古跡,具有獨特和永久的魅力,使世人為之傾倒。從建筑上看,吳哥古城無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是何人建造了這美妙絕倫的古城?它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精雕細琢,遍布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嫻熟、精湛,想象力之豐富、驚人,使人難以置信,以至于長時間流傳吳哥古跡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壘砌這些建筑時,沒有使用黏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時至今日,吳哥古跡的大部分建筑雖歷經滄桑,仍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