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的來歷與忽必烈
導讀: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幾碗之后,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涮羊肉的來歷
涮羊肉(boil mutton slice),又稱“羊肉火鍋”,始于元代,興起于清代,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后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且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涮羊肉在中國可是家喻戶曉的名吃,據說他的起源還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直到現在在日韓地區,還有人把吃火鍋叫做吃“忽必烈”
刷羊肉
涮羊肉傳說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 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經過多次戰斗,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忽必烈猛地想起家鄉的萊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火夫宰羊割肉時,探馬突然氣喘吁吁地飛奔進帳稟告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離此僅有十里路。但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著:“羊肉!羊肉!清燉羊肉當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來讓主帥吃,怎么辦呢?這時只見主帥大步向火灶走來,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了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人碗中,撤上細鹽、蔥花和姜末,雙手捧給剛來到灶旁的大帥。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進口中,接連幾碗之后,他揮手擲碗,翻身上馬,英勇地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生擒敵將。
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戰前吃的那道羊肉片。這回廚師精選了優質綿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腦”嫩肉,切成均勻的薄片,再配上麻醬、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種佐料,涮后鮮嫩可口,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顏開。廚師忙上前說道:“此萊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一邊涮著羊肉片,一邊笑著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眾位以為如何?”從此,涮羊肉成了宮廷佳肴。
但直到光緒年間,涮羊肉才逐漸走向民間。
延伸閱讀: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后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并陳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