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東吳的兩次鴻門宴
東吳后期的兩次鴻門宴,孫休以孫綝之道誅殺孫綝,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探秘東吳的兩次鴻門宴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探秘東吳的兩次鴻門宴:
孫休是孫權的第6個兒子,也就是孫亮的哥哥。當時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王。258年,孫綝派兩個大臣去請孫休登基時,24歲的他都傻了,餡餅還是陷阱?去還是不去?頭腦中兩個小人不停地打架辯駁。幾天以后,才磨磨蹭蹭地動身,誘惑實在太大了,就拿身家性命賭一次吧。
孫綝被懷疑心里不爽
到了建業的近郊,看到上千人黑壓壓地在路旁下拜,領頭的人正是孫綝。孫休知道未來吉兇未卜,很客氣地下車回拜。
孫休即位后,對孫綝的友好態度超出了大臣的想像,看上去如同一對好“基友”。兩人書信不斷,情意綿綿,孫綝反反復復只為表達一個意思:天長地久,永遠忠心。
孫休投桃報李,送的定情物就是權力,孫綝被封為丞相、大兼領荊州牧。孫綝兄弟五人都被封侯,全部掌管禁軍部隊。這是東吳開國以來,都沒有出現的事情。
凡是孫綝打的報告,比如提拔什么人、完成一項工程,孫休基本上是看都不看,直接簽字。而且隔幾天就表彰孫綝,說他為國盡忠,勞苦功高,并把他和西漢的霍光并列,推崇至極。
兩人似乎掏心掏肺,愛如潮水。然而,愛太深,就容易看見傷痕。
一次,孫綝又興沖沖地跑過來,送了一批酒給孫休。
孫休也是很客氣,派人回復孫綝:謝謝你的美意,不過如今無論哪個送禮,皇上都不收,你還是拿回去吧。
孫綝陡然心涼了半截,這是不信任我啊。孫休哪敢喝這酒呢?說不定不明不白就被毒死了。
孫綝知道以前的山盟海誓都付之東流。皇上給他的一切,那些獎賞、封的官爵,都不過是在敷衍。就在一轉眼,發現這張臉,已經陌生不再像從前。
孫綝訴苦惹了大禍
孫綝擺下酒宴請左張布,傾訴心中的痛苦。酒越喝越多,真心話也源源不斷而出,他傷感地說:當初我廢孫亮的時候,大家都勸我應該自己做皇帝。我認為當今陛下賢明,所以迎立他做天子。沒有我,他能做成皇帝嗎?現在我送禮物他都不要,明顯是對我不放心啊,你說我怎么辦?我不動手能行嗎,肯定會被他滅了啊。
人在失戀后都會失去理智,孫綝都沒搞清楚張布是什么人。張布一直跟隨孫休,本來是個中級軍官,后來被孫休提拔在身邊,就是為了對付孫綝的。
一句話評價孫綝:不作死就不會死。
張布隨即密告孫休。孫休沉默不語,他懂得弟弟的失敗是操之過急,他要咬緊牙關再等。
孫休定下暗殺的計策
此后,為了彌補給孫綝造成的傷害,孫休給他的賞賜越來越多,又給他的弟弟孫恩加官進爵。當時有人告發孫綝意圖謀反,孫休把這個人抓了起來,交給孫綝,說:這個人誣告你,現在讓你發落。
孫綝殺了告密者,心里七上八下,皇上到底是放心我呢,還是不放心我呢?每天恍恍惚惚,疑神疑鬼,又沒有膽量再把孫休廢了,因為孫休對他濃情蜜意,恩寵有加。真要翻臉,大臣們也只會罵他沒良心,背信棄義。
反復思量,他想了個萬全之策,就是離開建業這個是非之地。
他向孫休上表,說自己要出鎮武昌。孫休也很爽快,當即答應。還不忘關心:你手下有上萬精兵,跟你很久了,全部帶走吧,如果需要武器,盡管到武庫里拿。
孫綝匆匆收拾行裝,準備早點離去。
在皇宮中的深夜,燈光照出影影綽綽的幾個人,那就是孫休和張布等。他們還拉了一個重要的人物—丁奉,在東興率3000人大勝魏軍7萬人的老將。
三人達成共識:在孫綝去武昌前解決他。計策:上次孫亮擺“鴻門宴”殺死權臣諸葛恪,此次復制粘貼,在臘祭之日的宴會上動手。
歷史又一次輪回。
孫綝被殺年僅28歲
臘祭宴會當天,孫綝也和當年諸葛恪一樣,眼皮總在跳,心神不定,感覺要出事。就向孫休請假,說身體不好不去參加了。孫休怎么會同意呢?派出使者10多批輪流請他,不請到絕不罷休。孫綝無奈,出發之前和家人約定:在宴會過程中,家人在府內放火,他就找這個借口趕緊請假回來。
宴席進行了一半,孫綝見府中火起,向孫休請求返回,孫休不準。孫綝知道大事不好,站起來就往外逃。張布和丁奉示意左右,親兵擁上前,把孫綝捆了起來。孫綝兩腿哆嗦,跪下叩頭哀求: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贖罪。
孫休積壓在心中所有的恨,剎那間爆發:你當初怎么不流放滕胤、呂據,而把他們誅殺呢?
孫綝被斬首示眾,孫休為了不引起更大的動亂,宣布曾與孫綝同謀作亂者一概赦免,孫綝部眾大多數人放下兵器請降。孫綝死時28歲,被夷三族。
孫休還覺得不解恨,把孫峻的棺木挖出來,把里面陪葬的印綬取出,把棺木全部砍碎,直接把他的尸體埋葬。又認為與孫峻、孫綝同族是恥辱,特地從宗族中取消了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改成“故峻、故綝”。
他又給諸葛恪、滕胤、呂據等人平反。其他流放的人,都放了回來。
孫休殺掉孫綝,終于昂首挺胸站到絕頂。然而隱隱約約間,他又多了一塊心病,夢繞魂牽揮之不去。
相關人物介紹:
孫綝簡介:
孫綝(chēn)(231-258年12月),字子通。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權臣。孫堅弟孫靜之曾孫,孫暠之孫,孫綽之子。
在從兄孫峻死后,孫綝繼孫峻掌握大權,為侍中兼武衛,領中外諸軍事。相繼誅殺反對自己的呂據、滕胤,不久遷大,封永寧侯。其人專政嗜殺,使朝野都對其不滿。與孫亮矛盾激化后廢孫亮而立孫休為帝,又加丞相,領荊州牧。后孫休定計,派丁奉等人將其誅殺,年僅二十八。孫休感到于孫綝同族是羞辱,于是下詔從宗譜中革除其名,改稱"故綝"。
孫休:大忠敬內發,首建大計以安社稷,卿士內外,咸贊其議,并有勛勞。昔霍光定計,百僚同心,無復是過。亟案前日與議定策告廟人名,依故事應加爵位者,促施行之。
陳壽:①綝既不能拔出誕,而喪敗士眾,自戮名將,莫不怨之。②綝負貴倨傲,多行無禮。③綝兇豎盈溢,固無足論者。
裴松之:孫綝雖兇虐。
司馬光:綝負貴倨傲,多行無禮。
葉適:諸孫多才武,與策、權共起。曹、劉蓋孤弱矣。興亡以道,不在其宗。曹氏以爽亡,孫以峻、綝敗。
蔡東藩:孫綝出救諸葛誕,棄師而歸,猶且驕橫如故,安能久存?吳主亮若能濡忍以待,則如休之所為,未必不能為之。蓋綝之懷逆,與司馬昭相同,而才力之不逮昭也遠甚。昭父兄累建功勛,為人畏服,綝無是也;昭之智不讓父兄,傾動內外,朝臣俱受彼牢籠,綝又無是也。綝兄孫峻,作惡多端,及身幸得免誅,而綝則喪師辱國,眾怨交乘,捽而去之,固易事耳。亮所托非人,因致失敗,非綝之不易誅也。
孫休簡介:
吳太宗景皇帝,孫休(235-264),字子烈,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孫權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歲時,受封為瑯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孫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其妻為朱皇后。
在位期間,孫休聯合大臣張布、名將丁奉等一舉誅滅專擅朝政多年的孫綝集團,重掌皇權。但因后期過分信任張布和濮陽興二人,導致二人權傾朝野。
孫休武功方面,吳書記載,曾派遣五路大軍救蜀,未至,劉禪已降。晉書記載,吳聞蜀敗,遣盛憲西上,外托救援,內欲襲憲。
孫休在位期間,十分重視教育和農桑。曾立五經博士,考核錄選應選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