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
青少年一定要以兩彈一星元勛為榜樣,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胸懷祖國,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個愛國愛民的好少年;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精選篇1
鄧稼先爺爺是我國一位制造氫彈和原子彈的科學家,對我國的國防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看完了鄧稼先爺爺的傳記,我知道了鄧稼先爺爺是一個愛國的人,他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志氣、有毅力與病魔作斗爭。
他小時候日本還在侵占中國,中國老百姓從日本人面前走過都要行鞠躬禮,鄧稼先爺爺寧愿走冤枉路也不讓別人踐踏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他工作十分有毅力,制造了原子彈和氫彈,還為了研究“钚”舍棄自己的生命。要知道僅僅一克钚就可以毒死一百萬只鴿子。可想而知對人類的傷害有多大。鄧稼先爺爺居然可以為了國家而把一些钚抱回了家,真是難以想象。因此他得了嚴重的腸胃癌,后來肛門居然痛得坐不下去,醫生只好讓他住院。鄧稼先爺爺卻說他還有一場重要的會議要去參加,醫生卻微笑著對他說,這是醫院,不是會議室。然后給他做了手術,弄了一個人造肛門。做完手術后,他還是要醫生讓他出院做研究工作。在工作時非常討厭那個人造肛門,因為他還沒有痊愈,也因為腸胃癌實在太嚴重,要去做第二次手術,手術時醫生發現癌細胞長在離大動脈很近的地方,不能開刀。雖然在住院,但是鄧稼先爺爺還是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完成一份有關氫彈的稿子,還有一件是寫一篇長達八十萬字的書。他寫完了稿子后,讓妻子趕緊送到首長手中,對妻子說,這份稿子比生命還重要。
他又接著寫那本長達八十萬字的書,可惜他還沒能完成這本書就離開了人世。
和鄧稼先爺爺比起來我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將來我也要做像鄧稼先爺爺這樣為社會、為國家出力的人。
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精選篇2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安徽寧國人,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是我國著名的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他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更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一和“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在20世紀50年代,任新民開始從事導彈與航天器研制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曾作為運載火箭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102歲。
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1915年,任新民出生在安徽寧國。任新民從小學習勤奮,13歲時就考取了安徽省立第四中學。1934年被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錄取,1940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后留校任助教、講師,同時兼任兵工署21廠技術員。1945年,任新民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工程力學專業。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任新民被美國布法羅大學聘用,他也是該校聘任的第一位中國講師。即使當時美國的各項條件都遠優于國內,任新民從沒有忘記“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的初衷。在新中國成立兩個月后,他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有同事問他為什么不留在美國,他說:“一個人只有扎根自己的祖國,才能干大事。”1956年,任新民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在錢學森主持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他參與編寫了《噴氣與火箭技術的建立》部分。隨后,錢學森負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組建工作,他向任新民發出一起創建中國航天事業的邀請,任新民從此開啟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從“0”開始的航天事業
中國航天事業的初創階段,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當任新民到第五研究院報到時,第五研究院只有兩個人。在航天路的探索過程中,任新民始終兢兢業業。他說過,他的原則就是“踏踏實實做事”。
1958年1月,我國開始了P-2導彈的仿制工作。擔任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們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藝、設備及推進劑等方面的重重困難,最終掌握了P-2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關鍵技術。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成功發射。在中近程導彈的自行設計工作中,任新民主管發動機研制工作。1960年,蘇聯撤走了專家,但他和同事們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1962年1月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枚中近程彈道導彈(東風二號)飛行試驗失敗后,任新民和同事們迅速展開故障分析。經過改進后的中近程導彈于1964年6月29日再次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東風二號研制成功后,任新民又馬不停蹄地轉入了液體中程彈道導彈(東風三號)的研制工作。東風三號的研制成功,使中國僅僅用了10年時間就擁有了具有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中程導彈。之后,由任新民領導研制的東風四號導彈也順利完成既定任務。
引領運載火箭商業化
1985年10月,航天工業部經中央批準,正式宣布中國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1986年11月21日,國防科工局任命任新民為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任新民又開始致力于這一嶄新而又艱巨的領域。1990年,歐洲、美國相繼出現衛星發射失敗的狀況,任新民一方面為航天界的同行惋惜,另一方面也給自己提出警示。他說:“歐洲人、美國人發射出了問題,我們沒有三頭六臂,也不是神仙,只能靠我們精心測試、精心操作,嚴上加嚴、細上加細、慎上加慎,要實實在在地不放過任何疑點和隱患,要真正做到不帶問題和疑點上天。”奮斗終于結出了碩果。1990年4月7日21時30分,“長征三號”在其首次發射成功六周年的前夜再現英姿,帶著廣大參研、參試人員的汗水,準時、準確地將美國休斯公司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圓滿完成了我國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的第一個合同,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零的突破。
老驥伏櫪,霜重葉紅
在上世紀末期,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廠和衛星發射中心,在他眷戀的航天園地里辛勤地耕耘著。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討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問題。經過討論,會議一致同意,要像當年抓“兩彈一星”一樣抓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的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準立項,代號為“921工程”。“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開始時,任新民已經是77歲的老人,但他仍然堅持參加各項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各類評審會。后來的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發射他都要親臨現場。1999年,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前夕舉行的“兩彈一星”元勛頒獎大會上,任新民獲得了功勛獎章。作為中國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任新民被譽為總師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邁入88歲高齡的任新民再一次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著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2014年11月,年近百歲的任新民因病住進醫院。住院期間,他還時刻關心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情況。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但這位航天的“總總師”將永遠被航天人銘記。
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精選篇3
任新民是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航天“總總師”。
與航天結緣
1940年,當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祖國大地,任新民選擇在另一個戰場為國“戰斗”,除了擔任大學講師,他還兼任某兵工廠技術員。在此期間,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成功實現用黑火藥代替無煙火藥裝填迫擊炮,解決了中緬戰場上火炮裝藥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選送去美國一家著名的銑床廠實習。在鉆研工藝的同時,他還拿到了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為以后研究火箭發動機積累了豐富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任新民義無反顧地回國。歸國后,他強忍父親辭世和兒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當時在中國,“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沒多久,他接到一封電報,邀請他參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工作,并負責講授固體火箭課程。這封電報讓他與航天正式結緣。
與錢學森初次相見,在對中國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導彈的問題上,錢老脫口而出:“外國人能造出來的,中國人也能,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這句話任新民記了一輩子。當晚,兩位專家徹夜暢談。錢學森贊賞他才識過人,這次見面,開始了兩人此后半個多世紀的航天合作。
1956年,由錢學森負責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調任為五院下屬的六室主任。從此,他的一生便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中國放衛星的人”
這注定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托舉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浩淼的太空,從此,照亮了我國的飛天之路。
這一刻來之不易,要知道這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作為火箭技術總負責人,任新民難掩激動的淚水,艱難風雨歷程涌上心頭。
鏡頭拉回那段崢嶸歲月。當蘇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人造衛星,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不久,我國的人造衛星計劃正式啟動,任新民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負責人。當時,中國工業一窮二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任新民毅然挑起重擔。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決定任務攻關的成敗。研制發動機的過程異常艱辛,不僅要弄懂許多設計難題,還要攻克諸多材料與工藝方面的關鍵技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憑著鐵一般的意志,任新民迎難而上。
攀登科技的高峰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在使用遙測彈測試發動機性能時,彈頭未落入預定彈著點。時間緊急,任新民心急如焚。他帶領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尋彈頭殘骸。年近花甲的他拄著拐杖,和年輕的戰士一樣,白天翻越一個個沙丘,夜里靠蓋沙子取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第5天,他們終于找齊了所有殘骸。有了確鑿的“物證”,任新民順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問題隱患。
此時,在技術上如何實現火箭整流罩分離,成為任新民面前又一道難題。北國天寒地凍,他裹了一件厚棉襖,便跑到外場進行試驗。經過多次論證后,他確定了“兩個半罩先縱向解鎖,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拋”的新方案,成功實現火箭整流罩平穩分離。
就在火箭發射前夕,為了保險起見,任新民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級之間涂抹二氧化鉬,防止火箭發生“冷焊”現象,影響分離。實踐證明,這種“萬無一失”的做法,對托起衛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來,周恩來親切地稱他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航天領域的“常勝將軍”
在同事眼中,任新民是中國航天領域的“常勝將軍”。但任新民心里清楚,干航天哪有“常勝將軍”,稍有半點馬虎,就會釀成大錯。當時,有人勸他,該退下來享享清福了。但他全然不顧地踏上了新型火箭研制的征程,相繼“護送”多款型號衛星成功升空。難怪任新民的女兒常說:“只要父親出差幾個月,我們國家就有一件大好事發生。”
火箭飛行的動力源于發動機,與常規發動機相比,氫氧發動機效率高、推力大。但“搞”氫氧發動機,需要突破更多技術難題,關鍵在于低溫和儲存技術。當時,美國、蘇聯已成功掌握此類技術,任新民迫切希望中國也能有所突破。
為了保險起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計劃使用常規推進劑發動機,把氫氧發動機作為備選。得知這一消息后,正在外地出差的任新民匆匆回京。在表決時,他擲地有聲地說:“氫氧發動機這個臺階遲早是要上的,我們現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軍令狀!”后來,氫氧發動機成為第一方案。
當大家對新型發動機萬分期待時,火箭卻在首次托舉衛星時,由于發動機原因,發生了二次啟動失敗。任新民力挺的項目遭遇了滑鐵盧,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越是最困難的時候,越是快要成功的時候。任新民鼓勵大家:“掉下來并不可怕,只要認真對待,總結經驗教訓,再干,再實踐,一定會成功!”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在草紙上論證時,終于找到答案——改變氫氧混合比。從此,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為中國航天的“金牌火箭”。
幾十年來,任新民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無數航天人。有一次,長征三號全系統試車,儀器艙突然著火。任新民沒等警報解除,頂著濃煙和滅火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試車臺,希望通過著火點查明原因。步入耄耋之年,任新民繼續發揮余熱,他擔任載人航天工程論證小組首席顧問,時刻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心系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在病榻上寫下“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的字跡。
任新民對中國航天事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用一句簡單的話對自己61載波瀾壯闊的“航天人生”做出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這句平凡的話語,是他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精選篇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個人的偶像,都是偉大的,我也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他便是鄧稼先。也許他沒有現代的明星出名,也許人們已將他淡忘,但他為國家,為人民所做出的貢獻永遠是我們光輝的榜樣,他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
在國之危難,他挺身而出。為中國原子彈設計,他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在設備缺稀的中國,以最原始的方法自主研究原子彈。為了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前端,鄧稼先先生瀝盡心血,鄧稼先先生誕辰90周年紀念,也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50周年紀念日,也是從那時起鄧稼先先生成為了我的偶像。
一柱耀眼的蘑菇紅云在中國西北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地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時羅布泊沸騰了,全國沸騰了,人們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紛紛走上街頭歡呼雀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新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人們歡呼之余定會聯想到那些昔日在核試驗基地上奮斗,隱名埋姓、叱咤風云的英雄們。當然“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發展,他至生死于不顧,在羅布泊的核試驗中,他親臨現場、分析研究,受到了足以致命的核輻射。這是怎樣的精神?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精神的精華與代表,這是怎樣的情懷?這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與情懷。中國就是由千千萬萬像鄧稼先這樣的具有英雄氣魄的偉人,才得實現中國夢。
鄧稼先,我一生的偶像與目標。
兩彈一星元勛的素材故事精選篇5
10月31日,一位偉人將永遠離開人世,一位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制及發射所作出卓越的貢獻,一位熱愛祖國,為人民服務的偉人。他就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讓我想起了《錢學森》這篇課文。
在美國留學時,錢學森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時刻不忘祖國。他在美國師從美國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為的是將來在祖國需要的時候,能作出自己的貢獻。如果是我們,就會被優厚、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所迷惑,而錢學森并沒有被這些優越的生活條件把迷惑,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時刻準備回到祖國,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
經過周恩來總理的關懷,錢學森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繞的祖國。“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錢學森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只有為國家貢獻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連在一起,才能贏得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尊重,才能真正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們,應該沿著錢學森爺爺等老一輩的足跡,刻苦學習,努力掌握本領,為祖國的未來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