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的特點有哪些
小暑節氣準備到了,大家知道小暑的特點以及風俗和活動嗎?如果不知道的話,來了解一番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暑節氣的特點有哪些,希望你喜歡。
小暑節氣的特點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特點是高溫潮濕多雨,天氣炎熱,陽光猛烈,雷暴頻繁,萬物狂長。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小暑開始,東部準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并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后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志:出梅、入伏。
小暑節氣的風俗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有食新、吃餃子、封齋、曬書畫、衣服、吃黃鱔、吃藕、吃暑羊等。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于此時最多。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欲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面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面做的面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面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p>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小暑期間可以開展什么活動
1、弈棋
2、垂釣
3、斗畫眉
4、簪茉莉
5、養蟈蟈兒
6、撲流螢
7、游勝景
小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
小暑節氣的到來對我們生活有什么影響
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溫低濕呈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