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暑節氣是哪一天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2023小暑節氣是哪一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023小暑節氣是哪一天,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小暑節氣是哪一天
2023年小暑的時間為:2023年7月7日 10:37:49
小暑節氣的由來
小暑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二尺四寸,相當于今天的0.58米,同夏至相 比,這時的白天已開始見短了。夜晚觀測北斗七星的斗棲指向未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這個階段一般在農歷六月,又叫未月。
小暑時節北半球的光照時間已開始逐口縮短,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為什么卻仍然繼續升高呢?
這是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雖然已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收支情況仍是收大于支。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北半球的溫度還會繼續上升,而不會隨日照時間的縮短而馬上改變。
小暑節氣的三候
中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小暑之日“溫風至”,溫風就是熱風,人如在天地間一個大蒸籠中,蒸出滿身汗水,又如舒展在溫水中,苦不堪言還是興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不能非出穴,它農歷七月才出穴,活躍在草叢中求偶,到八月田亮,就會聚在院中,天越涼離人越近。
三候鷹始鷙: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氣候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為什么小暑要食新米
小暑食新米即農人將最新割的稻谷碾成米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愿。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
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后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食新”的流變:黍、粟、麥、稻
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多年從事農業考古的沈志忠教授分析認為,“食新”所用的“米”在不同歷史時期,有過多次變化,習俗本身一直存在演變過程。
最早“食新”食用的是黍和粟,也就是北方的大黃米和小米。至今北方民間仍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小麥則來源于西亞地區,考古發現,它在史前時期就已從中亞、西域(今新疆地區),沿河西走廊傳入中國內地。
相比較之下,粟谷最容易保存,唐史文獻記載說,隋朝滅亡20年后,儲備長安的存糧粟谷尚能食用。不過,黍、粟、麥最早都是以顆粒形態食用,小麥做的叫“麥飯”,口感較差。
顏師古注釋《急就章》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這一條稱: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也就是僅去掉糠皮,不經磨粉,直接做成一粒粒的麥飯。
雖然相傳戰國時魯班就發明了石磨,并且在西漢得到較大的推廣,但考慮磨成面粉會有一定損耗,因而麥飯在勞動人民中間仍是普遍的食物。
《說文?食部》中記載“陳、楚之間食麥飯日蜚”,說的是關東地區基本依靠食用麥飯為主。由于小麥在產量和適種地區廣等方面有優勢,從漢代起,小暑“食新”,是指當年收獲的新小麥。
水稻的全國流行則相對較晚。成都寶墩遺址近日發現了4500年前的水稻田遺跡,印證了早期水稻在南方的種植;直到戰國秦漢時期,北方僅有少量水稻種植的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才在一定范圍內開始種植水稻。
沈志忠從《舊唐書》中找到水稻的推廣種植蹤跡。據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曾經派遣后來成為宰相的張九齡在河南辟田種稻。同時,在西北和東北地區也有種植。另外,《新唐書》記載涼州都督派遣甘州刺史屯田,收獲水稻。甚至有文獻表明,在唐代,云南出現稻麥二熟制,嶺南更是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出現雙季稻。
小暑時節,早稻處于灌漿后期(大暑前成熟),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隨著水稻種植向北方傳播,“食新”習俗也從吃麥米發展為稻米,以軟糯鮮香的稻米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食新”習俗的變化也反映了農作物的變遷路徑。
小暑是入伏的頭一天嗎
小暑不是入伏的頭一天,因為每年入伏的時間并不固定,并且中伏長短也不相同,入伏的第一天一般是從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算起。小暑節氣的到來表示夏季時節正式開始,天氣開始炎熱,但并沒有到最熱。三伏天一般出現在小暑至處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