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科研偉人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你是否在尋找“優秀科研偉人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篇1)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氫彈和原子彈的研制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職務。他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宇從小就是好朋友。
他們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師,都住在清華園。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在一塊兒玩,后來還在一個中學讀書。他們倆都很聰明,但是性格不同,楊振宇比較機靈,鄧稼先沉穩老實。可是他們都很敬重對方,比對方的優點為榜樣互相學習。這樣兩人成了好朋友。
長大以后,他們都在美國留學,并且都學習理論物理學,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鄧稼先畢業后不久返回祖國,支持祖國的科技建設,楊振宇則繼續留在美國搞科學研究。
鄧稼先回國以后,被派去領導和組織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1964年10月2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楊振宇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很為自己的祖國高興,同時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鄧稼先是否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這是國家機密,如果問鄧稼先,會讓他為難的,所以就一直沒問過。
1971年,楊振宇回國,鄧稼先到首都機場迎接分別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兩人一見面就沒完沒了地聊了起來。但是由于鄧稼先從事的工作都是國家機密,兩人的談話總是點到為止,盡量不涉及這方面的問題。可是楊振宇十分想知道鄧稼先是否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于是就繞著彎子問他:“聽說中國研究原子彈的專家中有美國人,有這么回事么?”
這個問題讓鄧稼先很為難。如果回答說“沒有”,就證明了自己很了解參加原子彈試驗的成員,這實際上是承認了自己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制;如果回答說“不知道”,又是在欺騙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個既不泄密,也不欺騙朋友的辦法,說:“我以后再告訴你吧。”
于是,鄧稼先把這個問題向上級匯報,最終得到周總理的批準。鄧稼先這才如實地答復了老朋友的問題。
鄧稼先就是這樣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無論是對待國家還是朋友,都以誠為本。
1986年,鄧稼先病逝,楊振宇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從美國發來的電報中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
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篇2)
今天,認真學習了錢七虎院士的先進事跡。
錢七虎,陸軍工程大學院士,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獎者之一,是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一生致力于鑄造大國之盾:
工作即事業。
“一生只做一件事”,顯然,和《榜樣3》的宋書聲一樣,這又是一位把青春和時光奉獻給祖國偉大事業的人。不同的是一位獻身國防科技,一位獻身馬克思主義研究,他們都是極為敬業的人,都是把工作當成事業一干到底的人,都是或科技報國或知識報國的領跑者,都是時代的脊梁、我們的榜樣。
熱愛是源泉。
沒有熱愛,心頭再大的火苗也會慢慢熄滅。錢七虎“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自從選擇了科學防護事業,他“始終站在學科發展前沿,對我國現代防護各個時期的建設發展傾注自己的心智”。唯其熱愛,方得樂此不疲,偉大的成功者總是有著某種相近之處,《榜樣3》中,超導院士趙忠賢,這位超導巨擘把科研的“冷板凳”坐成了麻將桌邊的“長條椅”:無它,這源于熱愛,十足的熱愛。
奮斗擔當,才是正確指向。
就像我國其他工程領域一樣,我國防護工程研究與建設也是從“當個小學生”,一點點“跟跑”中“并跑”,并有所“領跑”,作為這一全程發展的見證者和奠基者:1978年,錢七虎成功設計出當時國內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門;1992年他主持實施了世界最大藥量的珠海炮臺山大爆破,2010年他主導的“水下施工第一難”的南京長江隧道全線通車運營……在這中間,“不服輸”的犟勁,勇攀科研高峰的擔當,才是成功突破的“加速器”。
沒有目標,就會迷失方向。
人生在世,過于關注“小我”,就會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感嘆中,在名與利的追逐中丟掉初心,迷失方向。錢七虎以科技報國為人生最大目標,他說,自己一生從未動搖的目標就是,“為祖國鑄就一座打不爛、炸不毀的‘地下鋼鐵長城’。”在獻身祖國科技事業,在對“大我”的追求中,錢財成了“浮云”,“(800萬個人獎勵)我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并且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做,以前拿的院士津貼、獲獎津貼,我也都是這樣處理”。這種大格局、大境界,來源于回應時代使命,“大我”目標一以貫之的清晰明朗!
以身許國,終將不負于我。
“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一滴水只有融于大海,方顯其磅礴無匹的力量;一個人,只有融于祖國發展的大業,才能凸顯自身的價值,擁有璀璨奪目的人生。錢七虎常說:“只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顯價值”。“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科技許國,正是一種深沉持久的愛國。
撫卷低思,心緒久久難平,面對萬馬奔騰的新時代,向先進人物學習什么?自己該做些什么?如何才能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章?奮斗,惟有奮斗才是“平凡人生”到“飛馳人生”的“加速器”,惟有奮斗才是“平凡人生”到“非凡人生”的“轉換器”,新時代,每個人都是“追夢者”也是“奔跑者”,只要我們堅持努力奮斗,必將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契機,我確信!
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篇3)
他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修完了美國普渡大學四年的博士學位,他還被中國人民授予一個無比光榮的稱號“兩彈元勛”。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鄧稼先。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一轉眼,一年多過去了,鄧稼先取得了別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學位。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帶著滿腦子的原子知識和給父親的兩雙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國。
轉眼,已經到了1959年6月,剛剛開始研究工作的鄧稼先和他的團隊們,遇到了蘇聯公開違約,撤走專家的大麻煩。中央決定自己動手,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設計的負責人。在遇到了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學時,鄧稼先在數學家周光召的幫助下,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鄧稼先放棄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雖歷經千辛萬苦而百折不回,受盡磨難而決不放棄。回國后,“舍棄小家而為大家” 成了鄧稼先的真實寫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絢麗的鮮花,誰會注意鄧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鄧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長久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的結果。
1985年,鄧稼先因長期接觸核物質,患上了肝癌。幾天之后,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換上了癌癥。他無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的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卻安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的這么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這位中國的“兩彈元勛”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的親人,他的祖國。
他,肩負著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獨自行走。只留下一個寂寥而孤獨的背影,見證他的堅強不屈。于是,是他,鄧稼先,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顆璀璨的新星閃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國后,一肩扛下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重擔,告別了城市的璀璨燈火,隱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著最粗最苦的重活,渾然忘記自己曾有過家喻戶曉的輝煌。也是他,帶領堪稱中國最優秀的團隊,硬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也正是他,秉承中華傳統的謙虛內斂,創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這樣默默地將一生奉獻給祖國,奉獻給科學。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篇4)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優秀科研偉人事跡(精選篇5)
上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中升騰起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之時,一群身著防護服的科研人員迅速沖進核爆中心勘查爆炸現場,錢七虎便是其中一員。
世間萬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當時,我國面臨嚴峻外部威脅,在錢七虎看來,如果核彈是對付敵對軍事力量銳利的“矛”,那么防護工程則是一面堅固的“盾”。
“我有任務,走了。”在那些不分晝夜、緊鑼密鼓工作的日子里,錢七虎和很多從事絕密工程的科學家一樣,臨走時只能給家人留下這6個字。
錢七虎受命進行空軍飛機洞庫門的設計,為了找準原有設計方案存在的問題,他專門到核爆試驗現場調查研究。錢七虎敏銳地發現,飛機洞庫的防護門雖然沒被炸壞,里面的飛機也沒有受損,但是防護門發生了嚴重變形導致無法開啟。
“門打不開、飛機出不去,就無法反擊敵人。必須找出問題,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錢七虎首先想到的是改良傳統手算模式,使用先進計算理論和設備。彼時,有限單元法作為一種工程結構問題的數值分析方法剛剛興起,他決定用這種方法解決飛機洞庫門的計算問題,這在國內屬首創。
當時先進的計算設備是晶體管計算機,自己單位沒有,錢七虎就多方協調,聯系到國內少數幾個擁有大型晶體管計算機的科研單位借用。他利用有限單元法進行工程結構的計算,解決了大型防護門變形控制等設計難題。為了縮短防護門的啟閉時間,他創新提出使用氣動式升降門方案。
歷時兩年多,錢七虎成功設計出當時國內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防護門。那年,他3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