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偉人事跡簡介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你是否在尋找“航天偉人事跡簡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航天偉人事跡簡介篇1
景海鵬,山西省運城人,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曾執行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他第三次太空飛行,也是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這一次,他將在太空度過自己50歲生日。
如果我說,從小我就夢想當航天員,那一定是騙你的。那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航天員這種職業。我是在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夢想之后,才有了當航天員的夢想,才有了飛天的夢想。
你或許不相信,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做夢都想成為學校籃球隊的正式隊員。但因為我個子矮,總是上不了場,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給正式隊員拎包。那時候心里委屈極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單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輸就得練。我從鄰居家借來一個癟了的籃球,在自家土墻上用粉筆畫了一個籃筐,然后每天放學就對著那個“籃筐”投球,晚上也接著練。終于,在一次關鍵比賽中的最后時刻,隊里主力受傷下場,輪到我替補上場。我迅速扭轉落后7分的局勢,還在最后時刻投出一記壓哨2分球,為我們隊贏得至關重要的勝利。這之后,我就成為籃球場上永遠的主力。
有一個情景始終銘刻在我的腦海,多少年都揮之不去。那天,我拎著那種帶著橡皮蓋子的鹽水瓶去供銷社打醬油。供銷社有個阿姨邊打醬油邊打量我:你不是那個“海鷗五號”嗎?當時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但很快明白她說的是前幾天公社組織的一場球賽。那天我穿著父親買的運動背心,前面圖像是海鷗,后背印著大大的“5號”。一開始上場沒人注意你一個小個子,但接連幾個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沒想到這個阿姨記住了我這個“海鷗五號”,從此“海鷗五號”就叫開了。打完醬油,我掏錢的時候,阿姨連忙說:球打得好,不要錢了!那一刻,應該是我人生一個巨大轉折。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么好!不是為省一毛錢兩毛錢,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那一刻讓我認識到,為了夢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時候一句話足以點燃一個夢想。一個夢想實現了,必須有下一個夢想,否則人就會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所以“神七”飛天回來,我就有了“神九”飛天的夢想,“神九”回來之后,因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夢想的目標定在“神十一”。始終有夢,讓我腳踏實地。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置換。
我的職業是航天員,航天員的使命是時刻準備執行飛天任務,并不是完成一次壯舉就可以了。國家花了那么高的代價培養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時刻準備祖國挑選,時刻準備去飛,才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我為什么對小時候打籃球的事印象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實在那時候就開始涂了。打籃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身高不占優勢、其他不占優勢,你憑什么?你必須有個絕活。絕活從哪里來?時刻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我這一年時間,幾乎沒有出過航天城,幾乎沒有雙休日,每天晚上12點之前幾乎沒有睡過……
航天偉人事跡簡介篇2
“航天人甘當無名英雄,不計個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無怨無悔,常年超負荷工作,默默承受著巨大的困難和壓力,奉獻青春年華,奉獻聰明才智,奉獻心血汗水,譜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報告會上,梁小虹枚舉了錢學森、余夢倫、“大國工匠”高鳳林、“80后”孔凡玲等老中青三代航天人的感人事跡,生動形象地闡釋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一代代航天人秉承忠于祖國、無私奉獻的堅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進取精神,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
“航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璀璨的瑰寶。中國航天建立豐功偉績的歷程,也是不斷培育形成偉大精神的歷程。”正是這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促使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飛躍,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巨大榮譽。談及未來,梁小虹說:“中國航天事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我們航天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與航天強國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推進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刻不容緩,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實現中國航天夢的使命具有巨大的挑戰。”
講座期間,梁小紅與師生進行了現場互動,并贈送了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航天模型和紀念品給回答問題的師生和學生代表。
機電工程學院的崔建鵬和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姜琬秋作為優秀在校生代表,上臺接受梁小虹贈送的兩具珍貴航天模型。他們表示,這次的理論學習緊扣愛國主義主線,既是一堂主題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形勢政策報告會。
航天偉人事跡簡介篇3
劉伯明,男,漢族,籍貫黑龍江依安,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20__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
據央視新聞消息,17日12時4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此后,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
返回艙成功著陸后,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第一時間抵達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后,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隨后,湯洪波、聶海勝、劉伯明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員劉伯明55歲的生日。他說:“這個生日,我終生難忘。以后,我們會飛得更遠、更久,會將外太空更美的風景帶給億萬華夏兒女!”
前天,中國空間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即神舟十二號,在太空中遨游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東風著陸場。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員們,終于回家了。
航天員劉伯明今年55歲,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曾經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而對于很多南方人來說,齊齊哈爾這是一座“查無此人”的城市。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發
其實并不是,這是一座很厲害的城市,神舟七號第一位出艙活動的中國人翟志剛,東京奧運會第34金王曼昱,演員沈騰、張翰,歌手吳莫愁等也來自齊齊哈爾。
航天偉人事跡簡介篇4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斗和特別能公館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并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回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么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并舉,還要做到規范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煉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于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
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鉆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斗培育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奉賢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后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于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有的同學不顧集體利益,一心只為自己。例如他在拌種來回走動,看見一張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還殘忍地踢上一兩腳,是桌子雪上加傷。又例如是拔河,內部不團結,那肯定是全軍覆沒。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征。身為21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范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并舉,規范與個性共存更始一句警惕學生的話句。
探索無垠的太空是航天人永無止境的事業,學習航天精神是我們接班人的任務。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我們承載著民族復興的重大責任,更應該把所學到的航天精神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好好學習是我們偉大的使命,建設祖國是我們永遠的目標,任重道遠。團結是力量,刻苦是精神,科學是基石
首先,我們要學習他們那頑強的意志。航天員在做超重耐力實驗時那浮腫變形的臉,呼吸困難時緊咬的牙關,噪音環境下強制入眠,那超常的心理素質,無一不讓人震撼!這是向人類極限能力發出的挑戰。他們應當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其次,我們要學習他們那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航天員必須經過近乎苛刻的選拔,算得上萬里挑一。更難的是,要掌握涉及30門學科的理論知識。沒有刻苦的學習是不可能成功的。正是七年磨一劍。他們應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再次,我們還要學習航天員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楊利偉曾說:“在飛天的征程上,不僅充滿了艱辛,風險也時刻存在,許多勇士還為此付出了生命。但是征服太空是航天員的神圣使命。”在耀眼的光環背后,更多的是奉獻和犧牲。所以,他們應當是我們人生的偶像。
所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或在你暫時還落后于別人時,請你想想這種“航天精神”我相信,你一定會把困難踏在腳下,把勝利握在手中!
每當我們遙望夜空,總會引得我們無限神往,何時能到月球上嘗一嘗吳剛捧出的桂花酒?何時能親眼一睹寂寞嫦娥舒廣袖?而今,希望將變為現實,2019年、2018年或許還要更早,或許那時,你們中的一位會坐在神舟N號上,帶著全中國人的夢想飛向月球。努力吧,學子們,有了航天精神,你一定會一飛沖天!
航天偉人事跡簡介篇5
景海鵬最初的夢想,是成為學校籃球隊的正式隊員。小學五年級的他,因為個子矮,只能做籃球隊的.替補隊員,給正式隊員拎包。
“那時候心里委屈極了,”景海鵬說,但他不服輸。于是,他借來一個籃球,籃球是癟的,籃筐是在自家土墻上用粉筆畫的,他不介意,只是沒日沒夜地練習。
努力終于換來了機會。在一次關鍵比賽中的最后時刻,景海鵬替換受傷的主力,他一上場就迅速扭轉落后7分的局勢,還在最后時刻投出一記壓哨球,絕殺對方。從此,他就成為了籃球場上的主力,直到現在,他仍然是航天員中的籃球“鋼鐵前鋒”。
那場比賽之后,景海鵬去供銷社買東西,供銷社阿姨對他說:“你不就是那個‘海鷗五號’嗎?球打得好,不收錢!”。
“那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 ,景海鵬說,“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那一刻讓我認識到,為了夢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么好!”
夢想沒有停止。高三那年,景海鵬在報欄看到了一張照片——一名叫張海鵬的飛行員精神抖擻地站在一架戰斗機旁邊。海鵬,這個跟他同樣名字、神采飛揚的飛行員燃起他了對飛行的向往,他從此下定決心成為一名飛行員。
夢想卻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第一次報考飛行員景海鵬落選了。但他怎么能服輸?“如果再考不上飛行員,我就不活了”, 他對父母撂下這句話后,用一年的拼命努力證明自己,如愿考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在此后的訓練生涯中,景海鵬也從未松懈。
游泳是飛行員的必備技能。媒體報道稱,在一次游泳考試前,中隊長認為景海鵬的動作達不到優秀水平,簡單介紹游泳動作后,他讓景海鵬自行練習。結果,景海鵬在考試時候,一口氣游了200米。
一天之前還不太會游泳的他,一夜之間就達到了優秀。景海鵬也由此獲得了入伍以來第一個嘉獎。
景海鵬妹妹景艷芳說:“哥哥雖然性格內向,但很倔強,凡事不服輸,認準的事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經過不懈努力,景海鵬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后來,部隊要在飛行員中招一批宇航員,景海鵬成為了第一批入選者。
從此飛天成為了景海鵬的又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