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壬午兵變介紹
編者按:壬午兵變還從客觀上促進了朝鮮的近代化,初步喚起了朝鮮民族的覺醒。壬午兵變后,在清朝洋務派的主導下,朝鮮開始了漸進式的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開辦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代購洋槍洋炮,代訓新軍,培養朝鮮的軍事人才。朝鮮政局雖仍由閔妃集團掌控,但已發生較大變化,保守勢力由于壬午兵變的失敗而被打壓,而一些思想較為開明的人物(如金弘集)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朝鮮壬午兵變介紹
興宣大院君(흥선대원군),即李昰應(朝鮮語:이하응,1820年—1898年),字時伯,號石坡、海東居士,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人,本貫全州李氏(王族),是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朝鮮高宗)的生父、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家。早年被封為“興宣君”,1864年其子李熙即位以后晉升為“興宣大院君”,因此通稱為“大院君”。在當時他被尊稱為“大院位大監”或“國太公”。興宣大院君先后3次執掌朝鮮國政,權傾朝野。而他與其兒媳閔妃(明成皇后)之間持續長達二十多年的政治斗爭,也極大地影響了19世紀末朝鮮的政局。
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又稱壬午軍亂、壬午事變、漢城士兵起義,是1882年7月23日(農歷壬午年六月初九日)朝鮮發生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質的武裝暴動。朝鮮王朝京軍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因為一年多未領到軍餉以及對由日本人訓練的新式軍隊別技軍的反感,而于1882年7月聚眾嘩變。大量漢城市民加入了起義隊伍。起義士兵和市民焚毀日本公使館,殺死幾個民憤極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宮,推翻了閔妃外戚集團的統治,推戴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執政。這次兵變引發了中國和日本同時出兵干涉,并且很快被中國清朝的軍隊鎮壓。
1882年壬午兵變是19世紀末(特別是1876年開港以后)朝鮮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1873年11月,朝 鮮王妃閔妃以“國王親政”為由發動宮廷政變,原先執政的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朝鮮國王李熙生父)被迫引退下野。從此以驪興閔氏為核心的閔妃集團開始統治朝鮮。閔妃外戚集團一改大院君時代厲行的鎖國政策,而以開放標榜。1876年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朝鮮的國門從此被打開;1882年又分別與美國和英國締結修好通商條約,外國勢力開始全面進入朝鮮。 閔妃集團還效仿中國“洋務運動”,設立統理機物衙門,并分別派使團赴中國和日本訪問。1881年又創立了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由閔妃的侄子閔泳翊掌管,并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閔妃集團的這些開放和親日的措施引發了大院君和廣大人民的不滿。此外,閔妃集團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大力排斥異 己,從中央到地方任人唯親,扶植親信,閔妃集團的骨干人物閔謙鎬、閔臺鎬、李最應(興寅君)等人都竊弄威權、貪污腐化,地方官吏更是巧立名目、橫征暴斂。朝鮮的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空前尖銳。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社會的不滿情緒日益滋長,大院君也企圖趁機奪權。1881年大院君的部下安驥泳密謀廢除國王李熙,另立李載先(大院君庶長子)為王,但事泄失敗,安驥泳被凌遲處斬。然而閔妃集團并未因此有所收斂,依舊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朝鮮國庫空虛,軍隊已經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閔妃集團甚至欲找日本貸款;而日本商人則利用《江華條約》中的一系列特權在朝鮮大肆廉價掠奪糧食,加深了朝鮮的社會危機。在這種背景下,壬午兵變終于釀成了。
1882年壬午兵變是朝鮮歷史上第一次反對封建統治、反對外國侵略的群眾愛國運動。壬午兵變以士兵和市民階層為主體,規模浩大,來勢猛烈,1天之內迅速推翻了封建統治集團。但由于起義隊伍自身的階級屬性和所處時代的局限性,因而起義缺乏組織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從根本上導致其失敗;起義士兵并未將革命進行到底,而是擁戴了另一個封建統治者執政,幻想由此獲得解放;而且兵變盲目排外,拒絕改革,并不代表歷史的發展方向;再加上反動勢力和外國軍隊的強大,壬午兵變只持續了1個月便在清軍的鎮壓下以失敗而告終。它推翻閔妃集團、驅逐外國勢力的目的并沒有達到,反而使其加重。但它仍然充分顯示了朝鮮人民不畏強暴、勇于反抗的精神,并種下1894年甲午農民戰爭的遠因。
壬午兵變還從客觀上促進了朝鮮的近代化,初步喚起了朝鮮民族的覺醒。壬午兵變后,在清朝洋務派的主導下,朝鮮開始了漸進式的近代化改革,設立內外衙門,開辦外交、通商、海關等事務,代購洋槍洋炮,代訓新軍,培養朝鮮的軍事人才。朝鮮政局雖仍由閔妃集團掌控,但已發生較大變化,保守勢力由于壬午兵變的失敗而被打壓,而一些思想較為開明的人物(如金弘集)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一些朝鮮人也受到啟蒙,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并引發了1884年甲申政變。這些都可以說是壬午兵變間接對歷史起到的推動作用。 壬午兵變后,朝鮮和日本在1882年8月30日訂立了《濟物浦條約》,日本提出的包括駐軍權等要求得到滿足,進一步加重了對朝鮮的侵略。清朝和朝鮮也在10月在天津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獲得了領事裁判權、海關監管權、外交監督權等一系列特權,并在朝鮮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設立了清國租界。在清朝的斡旋下,朝鮮也進一步敞開國門,與德國、俄國、法國等列強簽訂條約。此后清朝和日本在朝鮮京城均有駐軍,從1882年到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朝鮮明爭暗斗,日趨激烈,直至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戰勝為止。因此,壬午兵變也為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