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危機
在19世紀中期的亞洲,日本處于最后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 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間,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此外德川 幕府亦嚴禁基督
教信仰。
同一時期,在日本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它的出現,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擴展下,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 度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發展,于是開始呼吁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黑船沖擊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并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于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革新勢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西鄉隆盛、橫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長州(今山口縣)、薩摩(今鹿兒島縣)、土佐(今高知縣)、肥前(今佐賀縣和長崎縣)等西南部強藩。這些藩國在歷史上與幕府矛盾較深,接受海外影響較早,輸入近代科學技術 和拔擢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
改革派的建立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即: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只等。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要求,并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
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后,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于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1864年,高杉晉作起兵奪取了長州藩的政權,此后,長州在木戶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進行改革,倒幕運動蓬勃發展。
武裝倒幕的根據地又稱為西南四強藩:長州,薩摩,土佐,肥前。
倒幕經過
1863 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隨之發生了美、法軍艦進攻下關,英國艦隊進攻薩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長州藩尊王攘夷派領袖高杉晉作提出開港討幕的戰略,決定不再提攘夷,轉向武裝倒幕,并與薩摩藩結成秘密軍事同盟。與此同時,英國也權衡利害,改變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則投靠法國,于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云涌,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
1867 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同時卻在大阪集結精兵,企圖反叛。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 ,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8日及 10日,德川慶喜在大阪宣布“ 王政復古大號令 ”為非法。1月27日,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 5000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激戰(鳥羽、伏見之戰),德川慶喜敗走江戶。戊辰戰爭由此開始。天皇軍大舉東征,迫使德川慶喜于1868 年 5月 3日交出江戶城,至11月初平定東北地區叛亂諸藩。1869年春,天皇軍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殘余勢力盤踞的最后據點五畯廓(在函館),戊辰戰爭結束,日本全境統一。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是倒幕運動的尾聲,也是日本資產階級革命余波。隨著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標志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后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于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明治天皇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清帝國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并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后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而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于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44~1911)與沙皇俄國(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后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后,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于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于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并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后發生并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看了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