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宋明理學的歷史意義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宋明理學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理學尤其是宋明理學對古代中國的社會發展與市民生活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理學是宋明以后中國古代學術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理學的全稱叫“義理之學”,“義”是其政治思想,“理”是其哲學思想,叫“理學”只是從其哲學特點著眼的。理學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宋代理學是一種以儒、道、佛三教合一為特征的新儒學,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位置。
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完成。從廣義上說,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攝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和二程)的學說,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學及整個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簡稱為朱子學。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故如對宋明理學的概念不做特別規定的話,在通常的意義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學。
宋明理學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的意識;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鼓舞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④宋明理學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主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輕視自然科學的觀念;④輕視個體自由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等。
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宋明理學概述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佑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后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后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程顥,程頤),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斷言心之"靈明"為宇宙萬物的根源。為學主"明體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張載提出的氣一元論,與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顏元等,對程朱、陸王皆持反對態度。至戴震著《孟子字義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殺人",則更給予了理學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于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干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后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官方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影響力則是張邵。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五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由于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是理學,人們習慣上多以"宋明理學"的概念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哲學。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后,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后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在時間上,這場儒學運動持續到明清之際,影響直至當代;在空間上,這場儒學運動不限于儒學的故鄉,還牽涉到受儒學影響的東亞諸國,以至于在這些國家,所謂的儒學主要就是理學(或稱性理學);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道佛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辟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后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后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
我們研究理學哲學智慧,不僅在于了解它對回應與解決當時社會與文化問題作了怎樣的解答,更重要的還在于通過對其的分析來幫助我們思索一些諸如"什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確回應外來文化"、"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等對當代仍至為重要的哲學問題。從新樹立國人的信仰,正是理學智慧的意義所在。
看了宋明理學的歷史意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