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資本主義萌芽
編者按:可見,明代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的積累、技術的進步、自由勞動力的獲得和市場的擴大,民營手工業生產中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萌芽。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發展”中,正文部分只用一句話簡要地提到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間、原因、地區,雖然在“學思之窗”部分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過程,但在教學中仍有不少學生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理解模糊不清。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萌芽,本文試對其產生的時間、原因、地區、特征和影響進一步地進行闡述。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
教材指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的時間是明朝中后期。為什么呢?因為明朝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超過了官營手工業,其生產的產品在社會消費品中占主導地位。而民營手工業生產的產品主要是供民間消費的,是在市場中流通的,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意味著這時的商品經濟市場得到較大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
關于明朝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教材中也只用“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樣一句簡要說明,這是對其產生的原因的宏觀認識。但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其具體原因,就必須從其產生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即資本、市場、技術和勞動力等微觀方面進行分析。
明朝賦稅改革,農民交稅由實物稅為主變為貨幣稅為主,交稅時須將銅錢兌換成白銀,商人趁機抬高銀價,從中獲得高額利潤,為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資本。明朝中后期民營手工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較大的作坊主和商人,即最早的資本家,他們為了生產出更多產品,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便擴大生產規模,投資購買織機,雇傭工人進行集中生產。這些大作坊主和商人為資本主義萌芽提供了資本。
明朝中后期,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其產品在市場中流通,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另外,明朝賦稅改革實行賦役貨幣化,農產品的商品化趨勢加強,更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手工業者從市場上購買自己所需的原材料,這樣小農與市場的聯系加強,推動了商品市場的逐漸擴大。
明朝中后期的一條鞭法實現了賦役制度的變革,“將役歸于地,計畝征收;把力役改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這樣賦役統一征收,農民從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來,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度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農民獲得了較多的人身自由,從而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古代官營手工業直接由政府經營,它憑借國家的權力,征調大量各行業的能工巧匠,并實行嚴格的匠籍和匠戶勞役制度,把這些技術高明的匠人牢固地束縛在官營手工業作坊里。因此,古代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技術領先世界。明代前、中期,官營手工業在整個手工業生產中仍占重要地位,但到中期以后,官營手工業衰落,匠籍制度瓦解,匠戶勞役漸為征銀代役取代,官營手工業作坊中的能工巧匠基本獲得了工作自由,把技術帶到民間手工業作坊,民間手工業隨之發展起來。
可見,明代中期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的積累、技術的進步、自由勞動力的獲得和市場的擴大,民營手工業生產中逐漸出現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萌芽。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江南地區。為什么呢?古代中國紡織業的發展,以唐朝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唐朝以前,我國的手工業發達地區主要分布在北方,隨著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唐朝以后,我國的絲織業中心轉移到江南一帶,蘇州、杭州、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中心。到明朝中后期,揚州、蘇州、杭州一帶的紡織業更加發達。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特征
一、勞動力和產品的市場化。這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手工業戶的生產是以盈利為目的,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實現產品的的市場化。為達此目的,手工業戶擴大經營規模,購買較多織機,雇傭較多的工人,從中榨取他們的剩余勞動,這樣就形成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商品貨幣關系,也就是實現了勞動力商品化。
二、分布不均。這種新生產方式的萌芽分布十分不均:一是分布地區的不均,只是出現在江南地區;二是生產部門的不均,最先出現在紡織部門,后來也出現在榨油業和礦冶業等部門。
三、比重失衡。由于資本主義萌芽分布的不均性,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這一經濟成分,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比,只是汪洋孤舟、滄海一粟,遠遠不足以成為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導向,未成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氣候。
四、發展緩慢。由于明朝專制主義的封建集權加強,統治者繼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以及小農經濟的主導性和牢固性,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前景極不樂觀,呈現出緩慢發展的特征。此外,地主制經濟使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嚴重影響了資本的擴大再生產;行會制度以手工業、商業競爭的種種限制;貨幣的落后與混亂,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儒家文化中“重義輕利”“重儒輕賈”的價值取向。凡此種種,都極大地制約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影響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標志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是封建社會走向末期的標志,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的趨勢。遺憾的是,由于力量單薄,不足以撼動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經濟結構,同時,由于受到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它未能促成中國社會的轉型。